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长春新碱载体红细胞在小鼠体内的分布代谢情况。方法i昆明种小鼠腋窝皮下接种S180肉瘤细胞建立荷瘤小鼠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长春新碱、长春新碱载药红细胞2组,经尾静脉分别注射长春新碱200ug及长春新碱载药红细胞(浓度1cg/L)。注射后0、1、2、3、4、24、48及72h取小鼠血液、肝脏及肿瘤组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药物浓度,计算半衰期。结果:长春新碱进入体内后血浆浓度迅速增高,其代谢速率也很快,48h后完全测不出,半衰期1.53h。长春新碱载药红细胞在血浆中浓度稳定而持久,72h仍可测出,药物半衰期达4.1h,是前者的2.68倍。载药红细胞在肝脏及肿瘤中的浓度和稳定性均高于游离药物,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种优势越来越大。结论:载药红细胞延缓药物释放,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增强了药物向肝脏及肿瘤的靶向聚集,减少不良反应。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该院产科门诊进行产检并选择阴道试产的产妇360例,根据有无镇痛要求分为镇痛组120例和对照组240例,对比两组总产程时间、出血量、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等资料。结果镇痛组总产程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产时及产后2小时出血总量与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急诊剖宫产、器械助产、使用催产素、Ⅱ及Ⅲ度羊水污染、新生儿Apgar评分≤7分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镇痛会延长产程时间,但不增加急诊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对分娩结局无不良影响,安全有效,但在应用过程中应该严密观察产程,避免宫缩乏力所导致的产程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产妇的创伤后成长体验。[方法]2017年1月—2017年5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湖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的14名围产儿死亡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面对面深度访谈,以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围产儿死亡母亲感知到的压力源包括病友新生儿喜悦的刺激、担忧未来是否再次怀孕、怀孕后是否会再次出现围产儿死亡、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分析出情绪痛苦和成长体验两大主题,其中情绪痛苦包括粉碎原有世界和哀伤反应2个亚主题;成长体验包括人际关系增强、个人认知的变化及欣赏生活3个亚主题。[结论]围产儿死亡产妇除了存在负性体验外,也存在创伤后成长等正性体验。医护人员应关注产妇的心理变化,在负性情绪中正确引导其产生积极心理,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帮助产妇创伤后成长,促进产妇早日回归社会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阶段联合吸奶法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的影响。方法将72例母婴分离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在不同泌乳阶段联合吸奶器、手挤奶及乳房挤压、按摩以维持乳汁分泌。结果干预组产后泌乳始动时间分布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产后第1、2、3、4、5天泌乳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分阶段联合吸奶法使母婴分离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提前,乳汁产量增加,其对改善后续母乳喂养的作用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献血者携带低水平tlBsAg时初、复检试剂的选择,以减少HBsAg漏检。方法 从3万多人份用国产ELISA试剂(A)初检HBsAg阴性的血样中,留取S/CO值在临界下限30%的灰区样本50例,再用国产ELISA试剂(B)与进口ELISA试剂对50例样本同时复检,并进行HBVDNA定量分析。结果 50例国产试剂(A)初检阴性的血样中,进口试剂阳性检出率40%,国产试剂(B)的阳性检出率16%,差异有显著性。进口试剂阳性检出率40%与FQ-PCR法阳性检出率32%的差异无显著性。国产试剂(B)的阳性检出率与FQ-PCR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国产试剂检测低水平H&sAg样本的灵敏度低于进口试剂,易发生漏检。  相似文献   
6.
冰冻血小板对系统血液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冰冻血小板复温后对血液系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按不同的实验条件将血液反应系统分为4组,自体血小板组(自然体系对照组)、新鲜异体血小板组(自然体系实验组1)、新型血小板冷冻保护剂组(自然体系实验组2)、6%DMSO组(自然体系实验组3),以灭活S180作为激活抗原,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方法,检测血细胞表面相关免疫分子表达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血小板CD55和白细胞CD25表达水平,自然体系实验组1较自然体系对照组呈明显上调(P<0.05),自然体系实验组2及组3均较自然体系对照组上调.血小板CD59表达水平,自然体系实验组1较自然体系对照组呈明显上调(P<0.05),自然体系实验组2及组3较自然体系对照组下调.红细胞CD59表达水平,自然体系实验组3较自然体系对照组呈明显下调(P<0.05).结论:冰冻血小板对红细胞免疫反应性的抑制作用强于新鲜异体血小板,对血小板、白细胞免疫反应性的激活作用弱于新鲜异体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红细胞CD35在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红细胞CD35在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健康成人ACD抗凝全血获得淋巴细胞悬液(1×106/ml)和红细胞悬液(1×108/ml),以灭活腹水癌细胞S180(1×106/ml)作为激活抗原,以自体血浆作为反应基质,考察红细胞对淋巴细胞的调控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表面CD25的表达阳性率。单抗封闭红细胞CD35或EDTA破坏补体,观察淋巴细胞CD25表达的变化。结果CD35单抗封闭后淋巴细胞CD25表达量(18·22%±4·27%)明显降低;EDTA破坏补体后,淋巴细胞CD25表达量(18·79%±3·90%)比ACD抗凝组(23·29%±4·40%)明显降低,与CD35阻断组基本相同,但仍高于Hanks′液对照组(13·19%±2·96%)。结论红细胞CD35和血浆补体对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血浆中还存在其他调控淋巴细胞活化的机制。促进红细胞表面CD35分子表达、保持血浆补体活性对提高淋巴细胞免疫活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机采血小板以其高纯度、高浓度、供体单一等优点,患者输注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多人份的浓缩血小板,且不易产生HLA抗体和血小板抗体,而受到临床欢迎。由于机采血小板需求扩大,加强采血过程中对献血者的整体护理,对于保护献血者的身心健康,减少献血反应以及保证机采血小板的成功采集与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舞蹈症合并颅脑MRI-T1高信号综合征(C-H-BG)的临床及影像学相关因素。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17例在2010-01—2020-01诊断为C-H-BG患者为试验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依照纳排标准,根据试验组患者的年龄(±2岁)、性别、住院时间(±1月)按1∶3匹配51例同期非C-H-BG的糖尿病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与C-H-BG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试验组中男8例,女9例,年龄(69±16.1)岁。与匹配组患者相比,C-H-BG组有更多的患者入院前无规律使用药物治疗(76.5%vs 25.3%,P=0.003),入院后首次静脉血糖更高[22.7(11.5~20)vs 11(7.7~14),P<0.001]和更高的糖化血红蛋白[(13.5±2.6)%vs(8±2.1)%,P<0.001)]。在影像学因素分析方面,C-H-BG组患者更常出现基底节区异常,CT上高密度灶,T1序列高信号灶,以及SWI序列低信号灶。尽管2组患者的MCA和ICA狭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然而CT或MRI存在基底节异常病灶的C-H-BG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水囊引产过程中的观察注意事项,特别是总结脐带脱垂发生的临床症状,以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81例的月妊娠水囊引产足临床经过,总结其中3例脐带脱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结果:181患者上水囊过程中均无特殊不适,16例诉轻微耻骨上胀痛不适感,无并发症;取球囊后有4例发生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为2.34%),低于文献报道的自然阴道试产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有17例取水囊后因产科指征剖宫产(9.39%),低于文献报道的自然阴道试产过程中的剖宫产发生率;其中有3例发生脐带脱垂(1.66%),先露较高(-2.5和-3),胎心减慢、伴随宫缩亢进症状,均由阴道检查发现。结论:晚期妊娠水囊引产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降低剖宫产发生率,但对于先露较高者,需谨慎操作。尤其需密切观察胎心变化,警惕脐带脱垂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