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由于对"竭"字取义不同,历代学者对《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中的"三焦竭部"及相关文字理解不尽一致。结合三焦功能、三焦之间关系,联系上下文,"三焦竭部"之"竭"取其本义负戴、负竭更符合上下文逻辑和临床实际。"三焦竭部"即上、中、下三焦在输泻机制运行过程中,作为各自环节的运行主体,负竭于前一主体承负相应功能者。从气在三焦中授受运行的角度来说,"三焦竭部"即三焦中任意二者中的受气者。三焦输泻往复交织、迭相负竭。三焦相竭则三焦输泻通畅。  相似文献   
2.
气街之气不是单一的经气、脉气或营卫之气,是人一身之气,是身体某一部位具有不同生理意义的气;气街之街为气之持续存在的径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气街在本质上就是气升降出入的径路。经络作为气的循行路径,也是气街的组成部分;气街之门户是气街之气聚集出入处,是气街循行分布于体表的关键点,也是疾病治疗的关键点。气街在人体中分不同层次普遍存在、持续存在,与中医肾、经络等概念一样,并不拘于某一解剖形态,而是同类现象和相同功能的综合。气街过体表,且在体表有门户若干,但气街并不仅通于体表,并不能用穴位连线方式说明其位置和走向。人体内以气街为载体的气的多向多维交通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语出《金匮要略》。"阳前通,则恶寒"是指阳虽先通但寒未尽除;"阴前通,则痹不仁"是指阴虽先通而痹未尽愈。恶寒不是阳前通的结果,而是身冷在一定程度上的延续;痹不仁亦不是阴前通的结果,而是骨疼在一定程度上的延续;恶寒与痹不仁的原因和身冷与骨疼的原因是一样的,乃前文中所述阴气、阳气不通所致。出现阳前通、阴前通是疾病有所缓解的表现。医者临证遇此表现,当因势利导,使疾病持续向愈。  相似文献   
4.
胡冠书 《河南中医》2020,40(3):329-331
"发于阳""发于阴"指人体感受风寒之邪,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发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无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疾病处于表证期。阳经受邪发热,阴经受邪无热,此为常;阳经受邪亦有不发热者,阴经受邪反有发热者,此为变。《伤寒论》第7条和第131条两处"发于阳""发于阴"含义相同,均为就表证而言。邪在皮毛经络,为感邪之初,病之始,故为"发"。"阳"指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阴"指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从病程上看,处于表证期,即邪气入经以及入经之前;从病位上看,邪在体表、经络,无涉脏腑。相较而言,阳经表证更为明显,邪在络脉常已出现相应症状,从病之"发"到病之"衰",时间较长,所以说,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相似文献   
5.
探讨《伤寒论·平脉法》中"三焦不归其部"的含义。通过对历代学者的代表性观点进行辨析,结合《金匮要略》及《礼记》中的相关内容,认为"三焦不归其部"之"部",实为《金匮要略》所言之"三焦竭部","三焦不归其部"即三焦竭部不复,指上、中、下三焦分别作为负竭之部,受其所在部位之气或其他二焦传来之气的病理变化影响,生理状态随之发生改变,出现相应临床症状。从气在三焦中授受运行的角度看,"三焦竭部"即三焦中的任意二者中,负竭于授气者承负传化输泻功能的受气者。此解合理地解释了上、中、下三焦在病理传变过程中存在的多因一果问题,符合中医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