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数医家认为水肿与肝、肾、脾、肺功能失调有关。通过参阅历代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认为水肿的发生与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探讨从心论治水肿的理论依据,发现心可以协调其他脏腑在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作用。在审因论治、辨证求因的前提下,从心论治水肿可以拓展临床治疗思路,提高疗效,故从心论治水肿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病人的身心产生一定影响,其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异常,临床上大多数从肺、大肠及脾肾来论治。《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云:"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为主",《素问.五脏别论篇》云:"魄门亦为五脏使”,说明便秘的发生不仅与肺、脾肾有密切关系,亦与肝极为相关。肝主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笔者试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探讨与便秘的关系,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随着本草研究主题的变迁,桔梗这一药物的功效记载也发生了变化。在唐代以前,关于它功效的记载主要集中于其治疗胸腹部、咽喉的部分症状,并没有说明发挥作用的原理。至宋、金、元时期,理学方法的介入,使桔梗功效的描述更丰富,出现了对其性、味、引经、归经的描述,进一步出现了桔梗为舟楫之药,可以载药上行,不能下沉的理论。至此,桔梗的功效记载出现了最大的转变。至明清时期,宋、金、元理论的影响仍较大,诸家本草基本上继承了张元素关于桔梗为舟楫之药的理论。桔梗功效记载的变化随本草学研究主题的变化而变化,整体而言,从单纯功效的记载转变为对功效进行传统药理学解释;从治疗胸胁、腹部气滞、血瘀的症状转变为肺经专药,到出现了载药上行这一特殊功效,后期提出了桔梗既能上行又能下行的药理学特性。然而,由于药物法象理论存在不足,后世关于桔梗功效的药理学解释似乎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岭南地区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成为霍乱、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的流行地。通过对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当时烈性传染病的流行也催生出了一些优秀的疫病学著作,对疫病理论创新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对这些理论的挖掘,有利于中医药瘟疫学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将来疫情防控提供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对"风、寒、暑、湿、燥、火"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包括淫胜(包括司天,在泉)、反胜(包括司天,在泉)、相胜、相复、主胜和客胜等8个方面,说明了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如何根据药物的气味进行方剂的配伍。每一种邪气致病,都可以根据相应的气味配伍规律组方。因此,每一种邪气在8种不同的情况下,对应有8种配伍方式。《黄帝内经》治疗湿邪为患的疾病,以热性、苦味、甘味、淡味药物为主,辅以寒性、辛酸味药物。说明湿邪有寒热之分,体现了"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伤寒杂病论》中,祛湿方剂共33篇,此处之"湿"指外感湿邪和脾胃内生湿邪。分析其中代表方剂可知,《黄帝内经》中的气味配伍方法在祛湿类经方中运用广泛;《黄帝内经》中的8种气味配伍方法在祛湿类经方中并非完全独立使用,而是根据辨证论治结合使用或单独使用;祛湿类经方药物在四气选择上有寒有热,在五味选择上,多用苦味、辛味、甘味药物,其中必用苦味药物。  相似文献   
6.
7.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小建中汤加黄芪而成,方药组成为黄芪、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绛雪园古方选注》云:“建中者,建中气也……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戍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  相似文献   
8.
胡业建 《西部中医药》2011,24(10):31-32
通过查阅古籍资料,认为肺主治节可促进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肺失治节是导致津液代谢异常的原因之一,从而提出临床上调宣降、理肺气、通水道是津液代谢病变的常用治法.  相似文献   
9.
口腔溃疡一则与免疫有关,二则是以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不足、贫血为共同基础,三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西医治疗包括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轻型口疮以局部用药为主,重型口疮配合全身用药。中医治疗多采取清热泻火、补气健脾、滋阴养血、活血化瘀、祛湿利水、温中理气等治法,配以清热解毒的方药。  相似文献   
10.
正四君四逆汤系四君子汤与四逆散之合方,具有健脾疏肝、行气和中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损、气血失和的病证。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医方集解·补养之剂》载:"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其中人参益气健脾为君,白术健脾燥湿为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