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大量循经疼痛病例观察,认为循经疼痛与经循线上的损伤、大脑皮层机能、植物神经机能状态、植物神经末梢结构的特殊联系有关。提出探求循经疼痛的病因对研究牵涉痛与经络的关系、防止手术损伤经络、治疗某些顽固性疼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电针巨刺对中风偏瘫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巨刺治疗中风偏瘫早在元代就有记载。《济生拔粹·针经摘英集》曰:“治中风手足不遂,针百会、听会、肩髃、曲池、三里、悬钟、风市,其七穴左治右,右治左”。巨刺历来受到各家重视,但其依据何在?与针刺瘫痪侧肢体(下称瘫刺)是否有差异?作者试用电针巨刺对中风偏瘫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8岁.学生,济南市人,1971年11月28日初诊。其母代诉,抽风发作5年,发现近视3个月。病儿3岁时在街上玩耍,被人用石头打伤了头部,当时曾昏倒。之后即经常有抽风发作,当地几家医院皆诊为“外伤性癫痫”。就诊时抽风发作每1-2日1次,失神性小发作每日5-7次。今年入小学后,发现视力不好,眼科检查眼底正常,双侧视力0.4。检查见患儿瘦弱,精神可,智力正常,舌质淡红,苔薄自,脉沉细,  相似文献   
4.
股外侧皮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疾病。笔者自1989年起,用七星针叩刺加闪罐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50例,并设立对照组46例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我院针灸科1989年7月~1997年9月期间的门诊病人,在96例患者中(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有36例是由皮肤科未治愈而转诊来我科的。根据病人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年,平均病程为58天;对照组46例,男27例…  相似文献   
5.
<正> 曲鬓本穴出于《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在耳上入发际曲隅陷者中,皷颔有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十四经发挥》(简称《发挥》)、《针灸大成》(简称《大成》)、《针灸聚英》(《聚英》)皆云:“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类经图翼》(《图翼》)描述同《甲乙》,惟“陷者中”作“陷者”。《医宗金鉴》(《金鉴》):“从悬厘后行耳前入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  相似文献   
6.
针刺出现循经感觉减退带现象,就是在某经经穴上施针,病人在循经的皮肤上出现与感传一致的边缘规则整齐的痛觉减退带。这种现象是在“经络敏感人”身上发生的,但不是所有的“经络敏感人”皆有这种现象。自1960年以来,我们总共发现了25例“经络敏感人”,对其中的15例进行了这一现象的检查,共发现4例具有这种现象。对此4例皆做了部分或全部经脉的描记,并拍下了照片,对其中的一例做了重点观察,两例已报导。一例是1960年发现的青年女性癔病并伴有循经疼痛  相似文献   
7.
<正> 1966年2月~1983年3月,我院所收治的部分胆管结石病人应用柴胡郁金排石汤为主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将有完整病例资料,并有大便筛石结果的65例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住院病例62例,门诊病例3例,男性48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76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40年,发病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者66岁。有手术取石史者33例,最多者手术三次。胆管造影者40例,显影者20例,全部胆道增宽,仅有5例显示结石阴影,另有一例有蛔虫阴影。行B型超声检查者12例,2例阴性,10例显示  相似文献   
8.
研究至今,尚未发现腧穴有特殊的独立结构,其立体范围不易确定,体表面积也难定论。关于腧穴的体表面积,古籍《小品方》谓艾炷底面积应三分,减此则不覆孔穴,不中经脉。此三分如按当时尺制约合0.6~0.8cm。现代研究发现穴位的电阻、电位变化区直径多数为几毫米,少数达1cm。刺激穴位后,循经痛阈改变带窄处0.5cm,宽处10cm以上,但有中心线。体表红外成像的研究,发现循经体表高温带较宽。循经冷光带的研究,表明带宽约1cm。穴位电解影像的研究,发现穴位直径约0.1~1.0cm。沿经发生的皮疹,多数宽约0.7~1cm,个别宽达3.5cm。触及的沿经皮下结节小如谷粒,大如梅核。现代穴位解剖定为直径1cm。产生针感的结构切片多取几毫米范围,但临床实际针刺刺激范围跨度略超过1cm。据此,提出腧穴的体表面积可暂定为0.1~1cm2,应有同身寸变化。中等体型者指趾端腧穴为0.1cm×0.1cm,其他宽阔部位最大为1cm×1cm。这是由经络、腧穴诸现象推断和从临床实用角度拟定的,可作为临床应用、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们采用电针治疗胃下垂300余例,其中治疗前后有X线钡餐透视检查对照资料的176例,疗效尚满意,报道如下。诊断依据1.症状体征:上腹部胀饱或胀痛,食后站立及举物时加重,卧位时减轻。伴有恶心泛酸或呕吐,食欲减退,体力下降,舟状腹及腹部振水音等。2.X线钡餐透视:立位观察,钡餐充满胃后,胃小弯切迹低于两侧髂嵴连线以下,或胃下极(大弯)低于两侧髂嵴连线6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