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35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例:患者,女性,31岁,孕3产1。因“停经30^+4 w,头痛、头晕3天,发现血压升高1天”于2006年4月22日入院。2006年4月20日始偶有头晕头痛,未予重视,2天后来我院行常规产检时发现血压145/101mmHg,尿蛋白10g/L。当时无上腹痛,无阴道流血流液,拟“1.G3P1,G30^+4 w,LOA,单活胎;2.重度子痫前期;3.疤痕子宫”收入我科。既往体健,2001年人工流产1次,非近亲结婚,丈夫健康,无高血压家族史。  相似文献   
2.
Fc受体介导的HBV宫内感染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汤小湄  肖小敏 《广东医学》2006,27(10):1581-1583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目前全球约有3.5亿慢性HBV感染者,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我国众多慢性HBV携带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阻止乙肝母婴垂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环节,目前联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来控制乙肝的宫内感染获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仍有10%~20%的高危儿免疫失败。对宫内感染的阻断和预防现在还没有很有效的措施,主要问题在于传播机制尚不明确。因此,通过研究阐明HBV宫内感染机制,将对乙肝的防治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H…  相似文献   
3.
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的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为0.96%[1-2].在围产期和婴幼儿期感染HBV患者中,分别约有90%和25% ~ 30%将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其成年后发生肝硬化甚至肝癌的概率明显增加,因此阻断HBV宫内传播已成为围产医学和传染病学急待解决的问题[3-4].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Ld T)对乙肝孕妇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降低乙肝高病毒血症孕产妇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 Ag)阳性、乙肝e抗原(HBe Ag)阳性、HBV DNA≥106IU/ml的59例孕妇,根据孕晚期是否服用Ld T,分为Ld T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同时收集同期HBs Ag(+)、HBe Ag(-)、HBV DNA106IU/ml的孕妇30例为低病毒组,HBs Ag(-)的孕妇30例为正常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Ld T对乙肝孕妇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25+Treg细胞(Tregs)的影响。结果:正常组、低病毒组、高病毒未治疗组和高病毒Ld T治疗组的CD3~+T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高病毒和低病毒组中CD4~+T细胞比例升高、CD8~+T细胞降低、CD4~+/CD8~+比值进一步升高,Tregs比例显著升高。经Ld T治疗后,T细胞亚群基本处于正常水平。与高病毒未治疗组相比,Ld T治疗组的CD4~+T细胞比例下降,CD8~+T细胞比例也有上升趋势,CD4~+/CD8~+比值显著下降,Tregs比例显著降低。结论:乙肝高病毒血症孕妇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Ld T治疗可能解除Tregs对乙肝孕妇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恢复CD4~+T细胞与CD8~+T细胞之间的平衡状态。Ld T治疗可能通过免疫调节在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同时,还有可能降低重型肝炎发生率,从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在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immunog lobu-lin,HBIG)可否改善其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方法:291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HBsAg、HBeAg均阳性的A组(83例),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B组(208例),按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A组59例、B组116例在孕晚期应用HBIG(200U,每4周1次),为HBIG组,其余孕晚期未应用HBIG为非HBIG组。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在出生当日、1月龄分别注射乙肝疫苗5μg。检测6月龄婴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比较与分析各组6月龄婴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及抗-HBs阳转率。结果:①非HBIG组的婴儿6月龄抗-HBs阳转率在A、B组分别为38%及6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IG组6月龄婴儿抗-HBs阳转率在A、B两组分别为81%及85%,均显高于非HBIG组(P<0·05)。②孕晚期应用3次HBIG者,其6月龄婴儿HBsAg、抗-HBs阳转率与应用1~2次HBIG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同时阳性)孕妇的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反应性较低,孕晚期应用HBIG可有效提高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四种中药多糖及胸腺肽对U14宫颈癌荷瘤鼠肿瘤生长、外周血TLC、NK细胞的影响,试图找到对宫颈癌有相对特异性的免疫增强剂。方法 70只昆明小鼠,建立U14宫颈癌荷瘤鼠模型60只,设立正常对照组、肿瘤对照组、LBP、APS、GLP、PGE、胸腺肽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肿瘤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21d、其他组分别用四种中药多糖和胸腺肽灌胃21d。第22天,所有动物处死后检测各治疗组的抑瘤率,流式细胞术比较各治疗组与正常和肿瘤对照组小鼠外周血CD4+CD8+TLC和CD49b+NK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肿瘤抑制率排序:胸腺肽0.05)。肿瘤对照组外周血CD4+/CD8+TLC和CD49b+NK细胞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P、GLP、胸腺肽组CD4+/CD8+TLC较正常组和肿瘤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S、PGE组CD4+/CD8+TLC明显低于肿瘤对照组。各组外周血CD49b+NK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BP、GLP和胸腺肽对U14宫颈荷瘤鼠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但PGE、APS是否能用于宫颈癌的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肝表面抗原及e抗原双阳性孕妇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作用。方法外周血HBsAg阳性孕妇291例,HBsAg、HBeAg双阳性83例,分为HBIG(A组,59例)及非HBIG(B组,24例)组;所有新生儿在出生24 h内,1、6个月分别注射乙肝疫苗并检验乙肝两对半。结果1.HBeAg阳性孕妇的外周血HBV-DNA阳性率为76.56%,显著高于HBeAg阴性孕妇(8.22%),P<0.01;2.孕晚期应用1,2次或3次HBIG的新生儿各月龄HBsAg阳性率及HRsAb阳转率无显著差异;3.A组新生儿出生当天外周血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B组,P<0.05;B组乙肝疫苗免疫后的6个月龄婴儿外周血HBsAb阳转率仅37.5%,显著低于A组(81.4%),P<0.001。结论孕晚期应用HBIG可有效降低乙肝宫内感染率,提高6个月龄婴儿HBsAb阳转率。  相似文献   
8.
第18届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世界妇产科会议(ⅩⅧ FIGO World Congres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于2006年11月5日至10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来自各国的学者就目前产科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充分地讨论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与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期血糖控制情况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1999-2003年68例GD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情况分为A组(血糖控制良好组)和B组(血糖控制未达标准或未治疗或治疗时孕周≥36周),分析两组妊娠结局。结果:A组早产、羊水过多、死胎、新生儿低血糖症、大于胎龄儿发生率较B组降低(P<0.05)。经积极控制血糖,A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速度较B组减慢(P<0.05)。结论:以三餐前血糖值≤5.6mmol/L,三餐后1h血糖≤7.8mmol/L,2h血糖≤6.7mmol/L作为血糖控制标准,可改善GDM妊娠结局。每周体重增长速度是血糖控制后的一个直观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医学临床理论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医学临床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式教学能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能有效地弥补在案例教学中难以突出知识难点和重点的不足,提高临床案例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