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详细介绍了对居民健康卡医院诊间结算系统架构、HIS接口、银行结算接口、第三方平台支付接口等的设计,并制订了接口建设实施步骤及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成分-靶点-代谢”分析模式,筛选并验证丹参中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 基于文献整合及数据分析对丹参Q-marker的来源范围进行筛选,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药理学模型;采用HPLC进行丹参饮片指纹图谱指认和定量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初步确定丹参Q-marker,再通过UPLC-MS法鉴别丹参入血成分并进行体内验证。结果 丹参酚酸类和酮类成分为丹参Q-marker的主要来源范围;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咖啡酸在“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具有高连接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15批丹参饮片的HPLC指纹图谱中指认了6个色谱峰,分别为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可作为丹参的Q-marker,进一步确认这3个入血成分为潜在的药效活性成分。结论 确定了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作为丹参潜在Q-marker具有较高的合理性,为完善丹参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毛细胞白血病(hairy-cell leukemia,HCL)是一种具有明确的临床病理特征、但隐含的遗传学病变尚不清楚的疾病。Tiacci等采用全外显子组(whole-exome)大规模平行测序的方法,对一名HCL源头病人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和对应的正常细胞进行分析,搜索与HCL相关的突变,再对来自另外47名HCL病人的样品进行Sanger测序来确认搜索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确认了5个错义的体细胞克隆突变,其中包括一个能产生BRAF V600E变异蛋白的BRAF基因杂合突变。BRAF V600E在其它肿瘤中是致癌突变,于是他们重点分析了这一遗传学病变。Sanger测序在其它47名HCL病人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突变。该研究检测的195名患有其它外周B细胞淋巴瘤或白血病的病人不携带BRAF V600E变异体,包括38  相似文献   
4.
改进的旋转推进瓣法修复单侧唇裂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诊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误诊率高的原因,总结出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68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术前误诊率高达78%,单纯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同期胃癌病人,术后加化疗和/或放疗,则术后5年生存率达83.6%。结论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术前应采用纤维胃镜、气钡造影和CT等手段明确诊断,以免误诊为晚期胃癌放弃手术,治疗应采用手术配合术后化疗和/或放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灸法治疗慢性腹泻的灸法种类及用穴规律。方法:检索并提取知网、万方、维普、PubMed及Embase数据库收录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12月,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相应数据库,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分析,SPSS Modeler18.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63篇,共涉及灸法9种,以温和灸为主(20篇),共涉及腧穴33个,取穴总频次为251次,频次使用前五的腧穴分别为:天枢(36次)、足三里(33次)、神阙(29次)、中脘(26次)及关元(23次),应用频率最高的经脉为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聚类分析中的主要类群为脾俞-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中脘-足三里-关元、上巨虚和神阙;关联规则分析:天枢-中脘-足三里-气海-脾俞的相关性最高。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得出,灸法治疗慢性腹泻以固本止泻、健脾利湿为原则;选穴以任脉穴和募穴为主,灸法以温和灸为主。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运用响应面法优化蒲公英总黄酮的超声提取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实验因素及水平,根据Box-Behnken组合设计原理,以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蒲公英总黄酮的超声提取条件。结果:优选的超声提取条件为36%乙醇,130倍的料液比,超声提取42min,总黄酮含量预测值为3.14%,实测值为3.10%,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27%。结论: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提取条件合理、可靠,可用于对蒲公英总黄酮的超声提取条件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赖必华  吴建斌  叶宏  罗森 《中国骨伤》2017,30(9):805-809
目的:探讨导向器结合钉道内壁探查法置入下颈椎弓根螺钉的技巧并评价其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自行设计带角度仪导向器结合钉道内壁探查法对11例患者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2~63岁,平均48.1岁;脊髓型颈椎病4例,颈椎骨折脱位4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2例。术前CT测量出目标椎弓根直径、理想进钉点及矢状面夹角和横断面内倾角。术中使用自行设计带角度仪导向器严格控制进钉角度,结合探查钉道内壁作为安全置钉标志。术后观察患者有无脊髓及椎动脉损伤表现,复查CT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并将螺钉准确性进行分级,计算螺钉优良率。结果:11例患者共置入71枚下颈椎弓根螺钉,均未出现手术所导致的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症状,亦无椎动脉损伤症状。术后CT评估螺钉位置并进行分级:0级52枚,1级13枚,2级4枚,3级2枚。螺钉位置良好率91%。6枚误置螺钉,内壁穿破4枚,2枚穿破外壁。结论:钉道内壁探查法置入下颈椎弓根螺钉安全可靠,但有一定的学习曲线。术中探查出钉道内壁及使用角度仪导向器控制进钉角度是置钉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MRI定量R2*值鉴别肝细胞癌(HCC)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IMC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HCC(HCC组)及49例IMCC(IMCC组)患者临床和上腹部MRI(包括2D多回波快速梯度回波序列R2* Map图像)资料,比较2组肿瘤R2*值、T2*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肿瘤近旁及远旁肝实质R2*值、竖脊肌R2*值,以及肿瘤与肝实质R2*比值(T/L-R2*)和肿瘤与竖脊肌R2*比值(T/M-R2*);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各参数鉴别HCC与IMCC的效能。结果 相比IMCC组,HCC组男性、甲胎蛋白≥9 ng/ml、伴肝硬化、有假包膜、瘤内出血、动脉晚期非环形强化及门静脉期非环形廓清者占比均较高,而淋巴结转移者占比较低(P均<0.05)。HCC平均R2*值为(32.58±9.52)Hz,高于IMCC[(21.64±6.64)Hz,P<0.05]。以肿瘤R2*值、T/L-R2*、T/M-R2*及肿瘤T2*值鉴别HCC与IMCC的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均高于ADC值(P均<0.05)。肿瘤R2*值的AUC为0.848;以25.79 Hz为最佳截断值,其鉴别HCC与IMCC的敏感度为77.36%、特异度为85.71%。结论 MRI定量R2*值可用于鉴别HCC与IM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