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究益肾促排方联合来曲唑对肾虚血瘀型未破裂卵泡黄素化(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LUF)不孕患者有效排卵率及卵巢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对92例肾虚血瘀型未破裂卵泡黄素化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6例。两组均予以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片,治疗组在抑制剂基础上联合汤药益肾促排方。治疗3个月经周期,以排卵率、妊娠率作为主要评判标准;B超主要监测女性卵泡直径、数量、卵巢血流动力学指标(PI、RI、PSV)、激素水平指标(LH、E2、P)及中医证候评分指标为次要评判标准。结果 治疗组无效率为21.7%,对照组无效率47.8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排卵76%,妊娠率28.6%;对照组有效排卵率36.8%,妊娠率20%。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LH、E2、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优势卵泡数量及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中肾虚血瘀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SV高于(P...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指宫腔内具有生长功能的组织转移到宫腔黏膜以外的部位。这是一个多因素、多通路、多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过程,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常表现为月经紊乱、盆腔疼痛、痛经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育。西医采用激素类药物,通过调节内分泌环境达到对抗或者抑制的作用,但治疗过程及预后存在不良反应,且具有复发性,导致患者依存性差。中医结合“血实宜决之”的理论,在辨证施治过程中,借虫类药的特性,行经窜络,搜经通络,从而速、猛、效地治疗EMT。现代医学发现,虫类药可通过激活自噬细胞、影响相关基因蛋白表达及下游因子含量,调控EMT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平衡-炎症效应、凝血机制成为热点。文章概述临床常用虫类药治疗血瘀型EMT的研究进展,为虫类药临床应用于痛症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武权生教授基于开阖枢理论,将中药人工周期疗法与辨证论治思想相结合,创造性地应用于崩漏的辨证当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辨证论治体系。行经期主为太阴壅而不开,使少阴、厥阴枢机不利,开阖失常;经后期为少阴阳盛于阴,心火下迫,使少阴肾水不潜,阴虚阳搏;经间期为阳长而阴消,厥阴阳气衰微,纳摄不足。该文对其治疗该病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挖掘、总结和探索,为其进一步发扬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寒凝血瘀证盆腔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口服艾附暖宫丸,6 g/次,2次/d;观察组口服加味少腹逐瘀汤,1剂/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后进行痛经、其他盆腔疼痛症状及盆腔疼痛体征评分;寒凝血瘀证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EHP-5)评分;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神经生长因子(NGF)、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溶性受体-1(sFl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水平;检测治疗前后前列腺素E2(PGE2)、环氧化酶2(COX-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水平。记录止痛药物使用量和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痛经、其他盆腔疼痛症状(非经期盆腔痛、性交痛、肛门坠痛、排便痛等)和盆腔疼痛体征(盆腔压痛、骶韧带触痛结节)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痛经、盆腔压痛、骶韧带触痛结节的消失率分别为67.35%(33/49)、73.33%(33/45)、77.27%(34/44),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45.83%(22/48)、48.84%(21/43)和52.27%(2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1,χ2=5.565,χ2=6.026,P<0.05);观察组EHP-5和寒凝血瘀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VEGF、MMP-9、IGF-1、NGF、SP、CGRP和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sFlt-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PGE2、COX-2、TNF-α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45%(49/53),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χ2=5.307,P<0.05);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组复发率为30.61%(15/49),低于对照组的52.63%(20/38)(χ2=4.315,P<0.05);对照组平均每个月经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 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寒凝血瘀证患者可调节神经血管生成机制,减轻疼痛,促进相关疼痛消失,提高了生活质量,临床疗效优于艾附暖宫丸,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总结武权生教授治疗湿热型产后发热的临床经验。产后发热病因为产后调护不当或治不达标而致湿热蕴结,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武师在辨证论治时注重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强调健脾与运脾相结合,灵活运用藿朴夏苓汤随病因及产妇体质加减变化,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整理好的中医药治疗绒毛膜下血肿的文献,采用数据挖掘分析并总结该病的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方法: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WANFANGDATA)、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建库至2021年12月30日发表的运用中医药治疗绒毛膜下血肿的文献,将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IBM SPSS Modeler 18统计临床用药频数频率、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药处方76首,涉及中药117味,药性以平、微温为主,药味以甘居多,归经以肝、脾、肾经最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止血药为主;其中使用频次≥20的中药有15味,其中菟丝子的使用频次最高;菟丝子20g的剂量使用频次最高;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获关联度较高的药物组合23对;聚类分析获药物分类6种。结论: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绒毛膜下血肿以补虚药、止血药为主,常与药性平、微温,药味苦、甘,归脾、肝、肾经的药物配伍使用,对中医临床治疗绒毛膜下血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