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基因转染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效果.方法 原代培养兔ADSCs,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44、CIM9;脂质体介导人IGF-1基因转染兔ADSCs联合低浓度血清培养基向软骨细胞分化诱导,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GF-1的表达,MMT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甲苯胺蓝染色软骨结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CD44、CD109表达阳性,基因转染后细胞IGF-1表达阳性,细胞增殖速度增快,出现软骨结节,Ⅱ型胶原表达增高.结论 从脂肪组织中能够分离出增殖旺盛的ADSCs,IGF-1在ADSCs内获得稳定表达,细胞增殖能力增强,促进其向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小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DRGC)与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MVEC)共培养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小鼠DRGC,并与HMVEC进行共培养,设为DRGC组、HMVEC组、DRGC+ HMVEC组.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生长因子(N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l)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细胞培养24h后,DRGC+ HMVEC组相对于DRGC组和HMVEC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36.29%和137.45%,细胞增殖能力显著提高(P<0.05).VEGF、NGF、PCNA和Cyclin Dl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DRGC+HMVEC组中最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共培养DRGC和HMVEC能够促进VEGF和NGF的表达,并可能通过调控PCNA和Cyclin D1的表达促进共培养体系细胞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视野镜下玻璃体手术治疗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02-08~2004-12行玻璃体手术的34例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4只眼作回顾性分析。其中90°-180°裂孔12例,180°以上裂孔者22例。手术方法包括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剥除增生膜,松解牵引,全氟化碳液体展平视网膜,眼内激光光凝,全氟化碳液体-硅油置换。所有手术操作均在130°全视野镜下进行。结果34例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在术中均完全解剖复位,2例术后1-2个月复发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所有病例术后36个月取出硅油,32例视网膜完全复位,2例在取油时行增生膜剥除,1例再次填充硅油,1例填充惰性气体C3F8。随访6-12个月,复位的32例中有1例复发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后填充硅油。结论全视野镜能简化手术操作,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有效提高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复位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39例高血压神经基底节区出血浮动骨瓣超早期微创手术的疗效,探讨该术式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9例高血压神经基底节区出血患者行浮动骨瓣超早期微创手术,常规骨瓣开颅后皮质非功能区切开1~1.5cm,渐达血肿腔,显微镜下大部或基本清除血肿,严密止血,创腔置引流管,硬膜敞开,骨瓣回纳筋膜固定.结果 36例存活,死亡3例.随访36例6个月~1年,按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价:Ⅰ级10例、Ⅱ级13例、Ⅲ级9例、Ⅳ级3例、Ⅴ级1例.结论 浮动骨瓣超早期微创手术具有手术视野充分、脑内创伤小、止血彻底、适度减压及脑保护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E2F1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 细胞中的表达及活化。 方法 培养的人RPE细胞经同步化后分为两组:无血清组和含20%新生牛血清的血清组。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两组细胞中转录因子E2F1蛋白的表达。用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法(EMSA)检测其与DNA的结合活性。 结果 在RPE细胞核抽提物中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为60×103的E2F1蛋白,血清刺激使其表达增加(P<0.001)。EMSA分析示在血清刺激下,E2F1核蛋白与DNA的结合活性增强。 结论 转录因子E2F1存在于人RPE细胞的细胞核中,血清刺激可诱导其表达增加,并增强其与DNA的结合活性,发挥其调控基因转录的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224-226)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缺氧Mller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探讨bevacizumab在治疗视网膜水肿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培养人视网膜Müller细胞,通过电子显微镜、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进行Müller细胞的鉴定.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浓度的CoCl2和VEGF作用不同时间后Müller细胞AQP4和VEGF mRNA的表达.观察200 μg/ml bevacizumab预处理对CoCl2诱导的缺氧人视网膜Müller细胞AQP4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所培养的细胞95%表达波形蛋白、谷氨酰胺合成酶、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特征性的8~10 nm的微丝.证实培养的细胞为Müller细胞.RT-PCR结果显示,CoCl2上调Mller细胞AQP4和VEGF mRNA表达水平,AQP4和VEGF mRNA表达随CoCl2作用时间延长和CoCl2浓度增加的变化趋势均呈成正相关(r=0.952、0.954,P<0.05).VEGF可上调Müller细胞上AQP4 mRNA的表达(F=12.43,P<0.05).bevacizumab可抑制CoCl2诱导的Müller细胞AQP4 mRNA表达的上调(F=2 370.37,P<0.05).结论 bevacizumab可以下调CoCl2诱导的Müller细胞AQP4的表达.这一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对AQP4的诱导作用所发挥的,推测这是bevacizumab治疗视网膜水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和分析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探索护理干预对腰椎压缩性骨折术疗效的影响。方法:从心理护理、体位护理、牵引护理、功能锻炼、并发症的护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通过全方位精心的护理,骨折愈合优良率达到100%。结论:合理制订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护理,可有效缩减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康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运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的3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好,随访4~8个月,复查X线片均见骨折愈合,未见明显并发症。按Neer评分优22例,良9例,可3例,总优良率为91.2%。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临床观察角巩膜破裂伤合并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二期玻璃体手术(玻切)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6年至2000年收治的14例患者(14眼)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出院时视网膜解剖学复位11例,失效3例。视力增进11例,不变3例。结论 二期玻切是治疗角巩膜破裂伤合并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手术失败的首要原因是视盘周围增生膜广泛瘢痕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