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中国医学   3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年期综合征经方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更年期综合征属中医学绝经期前后诸证范畴,可分本证与标证两大类。本证指绝经期,天癸将竭,肾精渐衰,冲任亏虚,精气不足,形成阴阳失调,或虚或亢,不能濡养脏腑而出现真阴亏损,阳失潜藏,如头昏、眩晕、血压波动、烘热汗出、或畏寒怕冷、阴道干痛、心悸失眠、急躁易怒等。治疗应以滋阴降火,佐以温阳;标证是指上述主症外,还有月经异常、淋漓不断等。  相似文献   
2.
研究并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认为必须遵循方证对应辨证论治观。这是运用《伤寒论》方药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而六经辨证只是一个简要大略的提纲。这种论点是经过无数次临床总结所证实。值的指出:此论是学好《伤寒论》理论及用好方药的指南。  相似文献   
3.
独活寄生汤治痹证,医人共知。但其副作用很少有人报道。故本文在肯定治痹证的同时,着重阐述其方副作用及解治的方法,以增强治痹证功效。临床共治77例老年痹证,均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服药10天左右多数患者出现脘胀、腹泻、纳呆等副作用。为了消除副作用,及时配刺双足三里穴以调解之。通过临床观察,效果显著,今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齐刺关元穴治疗阳痿5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盛生宽 《河北中医》2000,22(2):138-138
198 9~ 1 998年间 ,笔者应用齐刺法治疗 58例阳痿患者 ,均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 .1 一般情况  58例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年龄最小2 0岁 ,最大 48岁 ;病程最短 5个月 ,最长 6年。1 .2 辨证分型1 .2 .1 肝郁气滞型 阳痿 ,心情苦闷 ,心烦易怒 ,胸胁不舒 ,善太息 ,脉弦。1 .2 .2 肾阴不足型 体质素弱 ,或因房劳过度 ,使命火衰微 ,阳痿不举 ,伴腰部发凉 ,酸痛 ,下肢无力 ,尿有余沥不尽感 ,脉沉迟或弱。1 .2 .3 肝肾阴亏型 患病日久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阳痿不举 ,腰酸腿软 ,头眩心烦 ,少寐多梦 ,脉细数。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点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金匮要略》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这些论  相似文献   
6.
发泡灸在急重症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灸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其中发泡灸由于其火力猛 ,有镇痛、回厥、苏醒病人的作用 ,故对突发的元气暴脱、亡阳休克、仓猝之间针药难及的急症最宜。兹举病例 ,以供参考。1 失血性休克才× ,女 ,35岁。 1998年 8月 5日初诊。因生育较多 ,滞产过久 ,产后血出如泉 ,突发虚脱 ,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脉微欲绝 ,血压 4 / 0kPa ,神志恍惚 ,不省人事。因患者在帐房之中 ,离医院较远 ,血出如注 ,不敢再次翻动病人。治疗以麦粒大艾炷直接灸合谷穴 5壮 ,皮肤发红起泡为度。然后在足三里穴也直接灸 5壮 ,皮肤灼红起泡。 18分钟后 ,病人清醒 ,出血亦减…  相似文献   
7.
盛生宽  盛全成 《河北中医》2002,24(7):530-531
我们用火针治疗顽固、重危的痈疽、肿疡病症患者 ,均为先用中西药物 ,特别是大量抗生素联用无效时才转诊而来 ,收到满意效果 ,兹介绍如下。1 临床病例1 .1 脂瘤 脂瘤 ,是皮脂腺中皮脂淤积扩张而形成的肿瘤。日久不溃 ,生长缓慢 ,常年存在。用药物治疗 ,颇费时日 ,而且很难见  相似文献   
8.
例一:自汗李某:男40岁,初诊1980年1月30日。遍体自汗两月,汗后周身冰凉,甚则两腿慄寒发冷,见风尤甚。就诊时值下雪。患者全身汗出如水,扪之肌肤凉而不温,疲乏无力,四肢欠温。询之有淅淅恶寒,(氵啬)(氵啬)恶风之感,脉虚而缓,舌质淡,苔薄白。此乃营卫不和,卫阳虚而不固,则营不内守,卫不固外,故自汗,不耐风寒。拟调和营卫,益气助阳。方宗《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加味: 桂枝9.0 白芍9.0 甘草6.0 干姜9.0 大枣三枚附子9.0 黄芪30.0麻黄根15.0 熟地240 党参15.0三剂,诸证好转90%。二诊:效不更方,再进三剂而愈。按:《伤寒论》53条云:“病常自汗  相似文献   
9.
藿朴夏苓汤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藿朴夏苓汤世人皆以治外感温热病,笔者在临证多用于内伤杂病,每收奇效。该文治验四种病证,为胃炎、乙型肝炎、胆囊炎、膀胱炎,皆以本方治愈。并提出运用本方治疗内伤杂病时要抓住要点,虽以四诊合参,但以舌诊为凭,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皆为用本方的辨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为:“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书中该方组成为桂枝、芍药、黄芩、人参各一两半,炙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大枣6枚,生姜一两半,柴胡四两。胆病日久不愈,每遇外感即犯,屡用凉药,致脾阳受损,表里同病,笔者每以此方为治,多收良效,兹将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