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并《内经》文中之“并”字,每多含有“甚”字之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意思是说,阳胜则脉流急迫,甚则至狂。《素问·调经论》:“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气并”即气甚,“血并”即血甚。气过甚,消耗阴血,故血虚;血过盛,气损不及,故气虚。《阴阳应象大论”:  相似文献   
2.
关于补中益气汤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坤原同志来信编辑同志: 读贵刊一九七六年第八期(《对“培本”学说的一点看法》(以下简称申文)一文,颇受启发,我们认为《祖国医学的培本学说》一文,似有不全面处,正如申文所云,“培本”并不单纯意味着“补”,尚应包括对某些疾病治疗时“祛邪”,亦即“调节阴阳,以平为期”。但我们觉得申文在剖析“培本”方剂时,对补中益气汤的方解有些欠妥,提出与作者商榷。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氏所创。李氏认为脾胃在精气的升降运动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脾胃因饮食不  相似文献   
3.
《素问》一书的形成与完善,上自春秋战国,下及唐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年代,自然《素问》篇题的形成,也不例外。笔者仅对其篇题二则谈些体会,求正于医界。如《离合真邪论》,关于“离合”的解释。高士宗说:“离合真邪者,真气邪气,彼此相离,勿使合也。”张志聪云:“真气与邪气,有离有合,故以名篇。”《黄帝内经素问译释》:“本篇内容,讨论真气与邪气离合。”  相似文献   
4.
近代医家张锡纯认为古之人参,即今之党参。《医学衷中参西录》:“古所用之人参,方书皆谓出上党,即今之党参是也。考《神农本草经》载,人参味甘,未尝言苦,今党参味甘,辽人参则甘而微苦,古之人参其为今之党参无疑也。”  相似文献   
5.
读了贵刊1975年第9期486页《祖国医学的培本学说》一文,觉得对祖国医学“培本学说”的本质认识,尚有欠妥。谈点个人看法供参考。一、“培本”并不单纯意昧着“补”:该文认为:“培本法是中医补法的集中和深化”。我们认为“培本”,并非专指“补法”。整体的调整作用,亦为其重要内容。中医学认为人体为一统一整体。人体结构与功能间经常保持着相对平衡,即阴阳的相对平衡。此平衡如遭破坏或失调,即可发生病  相似文献   
6.
《内经》“精”字十三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中之“精”字,有多种含义,笔者试举十三例,仅供医界参考。1.病《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中之“精”字有过甚之义,可作“病”讲,“并”作“甚”解。意即病气甚于心则喜,甚于肺则悲,甚于肝则忧。《脉要精微论》:“有余为精。”北京中医学院《内经释义》注:“精谓邪甚。”《神农本草经》龙骨条:“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徐长卿条:  相似文献   
7.
笔者根据10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食管癌患者以下列四种证型最为常见。 1 肝气郁滞型患者进食时出现梗噎感,俗称“噎气”,即在咽下食物时,食管内象有气体阻挡一样。且有胸闷胁胀,咽部束闷,烦躁易怒,怒后症状加剧等表现。其脉多弦数,舌苔薄黄。治法:舒肝理气。用逍遥散加减(柴胡,白芍,当归,蒲公英,白术,重楼,陈皮,  相似文献   
8.
名称苓桂术甘汤。方剂组成茯苓4钱,桂枝3钱,白术3钱。甘草1钱。源流发展本方导源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及《金匱要略》(公元219年)。原方用于治疗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起则头眩,以及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症。后世诸家多宗《金匱》之意,用  相似文献   
9.
1、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在此有两点含义,一指摄生不当,造成阴虚阳亢的病理状态,《素问》所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欲如运枢”、“起居如惊”之类是也。王冰云:“不当烦扰筋骨,使阳气发泄於皮肤”,又云:“劳疲筋骨,动伤神气,耗竭天真,则筋脉(月真)胀。”正指出调摄失法,养生不当可造成阳亢之状态。二指邪气干扰,造成阴精亏损,阳气偏亢,或体实邪盛,热实阳盛之证。“张”,张志聪解为“烦劳则阳气外张”,(《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张  相似文献   
10.
读您刊《怎样阅读古医籍的注释》一文(见1981年第6期“中医教学”栏),颇有启发。本着“联系实际,校读原著”的精神,重读《内经》“权衡规矩”等经文与注释,有所新的理解,现提出就教于诸读者。“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中“权衡规矩”,注家通常解作四时正常之脉,即《脉要精微论》中所说的:以春应中规,以夏应中矩,以秋应中衡,以冬应中权。笔者认为,这样注释,不符合原著本意。按:“权”,古指秤砣。“衡,平也。”又指秤杆。“权衡”,有品评、度量的意思,在此可引伸为“判断”。“规”,本是测量圆的器械;“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