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0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伤寒论》最大的奥秘就是太阳主外、太阴主内及"病发于阳"-太阳阳明和"病发于阴"-太阴少阳。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析标本中气的脏腑基础,阐明标本中气的生理病理实质,对“从本”的少阳太阴、“从中气”的阳明厥阴、“从本从标”的太阳少阴进行生理病理系统诠释。标本中气理论从脏腑基础说,根源于脾胃土类,而非纯粹思辩的结果。其中,从本的少阳太阴最为重要,少阳太阴火湿保证了人体的基本温度和湿度,太阴脾湿在少阳三焦相火的主导下主肠胃饮食,生化营卫血气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其生理功能是主气和饮食的开阖出入以及神的升降出入;在病理上主要为内伤火湿病,以李东垣《脾胃论》“阳虚三联证”为特征。厥阴从中气少阳,风火相值,生发阳气主升,并把少阳太阴土类化生的营卫气血等营养物质从门静脉上奉肝心肺,然后输布全身。阳明从中气太阴,燥湿相济,生发阴气主降;其生理功能是通过天地合气化生胃气、神气和真气;若燥湿互济功能失调,可形成“胃家实”“脾约”以及内伤燥病等。从中的厥阴阳明主左右阴阳升降,体现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自然规律,在病理上则为阴阳反作和阴阳更胜。太阳少阴从本从标,寒热互调,主阴阳盛极转化,不转化则亢害;在生理上阴阳转化,即左阳从春厥阴肝木上升,至夏天太阳心火盛极而转化,右阴从秋阳明肺金下降,至冬天少阴肾水盛极而转...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论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医的精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天人合一整体观源于《周易》,《内经》将《周易》天人合一整体思想汲取到医学领域,使中医理论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独有特色。  相似文献   
5.
太阳病分为三篇,上篇、中篇、下篇。是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之四。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发三焦的《内经》本义、内涵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发生学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内经》有关三焦说的内涵,梳理三焦有腑三焦和部位三焦之分以及手足三焦之分,重点论及足三焦循行路线和穴位、诊断部位以及病证与治疗,并阐明三焦的生理和病理。[结果]三焦腑是有形的腠理,具备能藏能泻的腑功能,三焦通则上下左右内外皆宣通。部位三焦统一于胃,实为一个三焦。三焦相火根于胃脘,主一身之阳气,相火主腐熟水谷生化营卫气血。三焦出上为上焦,名手三焦,主心肺,一是主卫气的输布,二是统辖体表、肌肉腠理,三是通行营卫二气,四是通调水道,五是司腠理开阖;出下为下焦,名足三焦,主肾膀胱的气化,排泄二便,传导糟粕,涉及到小肠、大肠、膀胱及肾。[结论]三焦有形有名,本于脾胃,位于肌肉,三焦腑是肌肉间之腠理,三焦相火主一身阳气。在中焦主腐熟水谷生化营卫气血,出上焦名手三焦主心肺,出下焦名足三焦主膀胱肾。  相似文献   
7.
探讨用五运六气思维模式解读少阳病,认为少阳病当以三焦相火为主,太过多发白虎汤证温病,不及阳虚则发大小阳旦汤证,火郁则发大小阴旦汤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太阳病蓄血证病位、病因病机等若干问题。[方法]从历代伤寒注家对太阳蓄血证病位多认为血蓄于膀胱腑等争议问题出发,逐层剖析并明确4个相关问题,阐明太阳病蓄血证含义、病位、病因、病机等。[结果]首先,"小便自利"说明太阳蓄血证的病位不在膀胱腑,伤寒注家认为"血蓄膀胱"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下血"非指小便出血,主要是指瘀血从大便而出,也指女性胞宫疾病所致下血;第三,"热结膀胱"的膀胱非指膀胱腑,而是指下焦少腹部位;第四,"热结膀胱"与"热在下焦"的内涵相同,重点是在说明太阳蓄血证的病因病机,即太阳伤寒表不解邪热传入太阳心之里小肠,或是太阳心顺传入厥阴肝以及少腹胞宫,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第五,下焦之具体病位当在太阳心之里小肠、厥阴肝之里少腹(包括胞宫)。[结论]太阳蓄血证的病位不在膀胱腑,而在下焦少腹部位。其病因病机为太阳伤寒表不解,邪热传入太阳心之里小肠,或是太阳心顺传入厥阴肝以及少腹胞宫,瘀热互结于下焦。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晰"太阳之为病"的本义,并对太阳伤寒证候进行全面诠释。[方法]从五运六气角度出发,通过对《伤寒论》太阳伤寒条文的文献梳理对"太阳之为病"证候进行诠释。[结果]"太阳之为病"是讲感受太阳本气寒水为主的病,是狭义的伤寒病。寒邪为病,首先伤表为麻黄汤证,寒邪闭塞于表,阳气不得外散则有阳气怫郁于表证(麻黄桂枝各半汤等),阳气郁甚则发热甚或高热而有大青龙汤证。阳虚不化水液则有寒湿证(麻黄加术汤)、水气证(小青龙汤等)、水饮证(苓桂术甘汤等)、奔豚证(桂枝加桂汤等)、蓄水证(五苓散)。重则阳虚阴盛而有桂枝甘草汤证、桂枝附子汤证、甘草附子汤证、甘草干姜汤证、干姜附子汤证、四逆汤证等。寒邪以胜相加则伤心,所以伤寒最多心病。心主盛阳、主神明、主血脉、主火,故有"自冒心、心悸"等心阳虚证,损伤心神的"烦躁不安"症,"脚挛急"的筋病,"心中懊憹"的心火内郁证,"心动悸"的复脉汤证以及"如狂或发狂"的蓄血证等。伤寒失治误治而邪陷于表之里胸胁则有柴胡汤证,以及陷胸汤证。[结论]"太阳之为病"是狭义的伤寒病。太阳伤寒证候有寒证、寒湿证、水饮病(包括蓄水证)、阳虚证、火郁证(心火内郁证、热中及面热证)、复脉汤证、蓄血证、柴胡汤证和陷胸汤证等。  相似文献   
10.
刘晓燕  崔亚东  田合禄 《世界中医药》2021,16(1):121-124,129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根本大法.本文以《黄帝内经》为主,参考《医学启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等相关著作,探讨了四气五味与脏腑补泻的关系,并系统总结了各种气味搭配对脏腑功能影响的规律.本文发现中医四气五味的补泻理论与中医脏腑的生理特性是一脉贯通的.因此,对四气、五味影响脏腑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