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0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关节炎患者总数已超过1忆,在我国关节炎疾病发病上统计表明50岁以上人群中50%患有骨关节炎65岁以上人群中患有此病的女性和男性更高达90%和80%。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为世界的屋脊,其气候寒冷、干燥、风多而大,且日照时长、空气稀薄。根据中医学“天人统一观”的理论,居住于高原地区之人民,其生理和病理必然有独特之处。本文即从环境气候特点谈起,遵循中医理论和实际,阐述了青藏高原地区发病的一般规律,提出高原地区常见多发的疾病,如痹证、痛证、咳喘、肺痿、脱疽、皴裂、中风、消渴、胃病、疸证、结石病,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多种高原性心、脑、肺系疾病等。并就其施治原则、大法,扼要述之。本文尤对空气稀薄,即缺氧的认识,提出了“高原瘀血质”的体质问题,以资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
藏医学主要存在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新疆、云南等地区,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证治疗上,都具有其独特之处。兹就其一些主要特点简述如下。一、以风胆痰说明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藏医学认为,风(音译为“朗”)、胆(音译  相似文献   
4.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好发于卵巢功能较为旺盛的时期,一般以35岁以上者较为最多见。其临床上以月经过多、白带多、下腹部包块、子宫增大为特点,西医学对之治疗主要是手术方法。近些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国内外不少医者运用中医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儿病论治宜重少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哲曾云:“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是谓儿病之难医。余从医多年来,亦每有同感。小儿生理病理之特点昭著,其发病及论治均有异于成人之处。余临证所悟,儿病论治,当重视少阳,不少儿疾治从少阳而获显效。兹不揣固陋,略论之,以公诸同道。一、理论依据《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篇》亦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是即中医学的“天人统一观”。人之生、长、壮、老、已犹日  相似文献   
6.
薛铠、薛己是明季著明医家,尤其己私淑易水学派,运用温补於临床,甚具卓识。本文仅就其父子对儿科诊疗之成就作一论述。其承宋。钱乙之学,运用脏腑辨证儿科於诸疾,颇有建树;集钱乙、李杲二家之长,擅温补脾肾之治於小儿;提示“母病子病”、“药从乳传”等说,在小儿护养和疾病的防治上,很有价值。是以薛氏父子所撰的《保婴撮要》等儿科专著对后世医家深有影响,为祖国医学儿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其主要在温热病的论治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就其在温热学说上的成就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归纳。首先追溯了其学说的产生渊源;继之论其对温热学之贡献,即创立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和总结温热病的诊断特点;最后从临床上介绍叶氏如何灵活运用自己所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从中亦可见叶氏治疗温热病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8.
“阴火”之说肇于元代名医李东垣先生,自此《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甘温除热”法乃大倡。然而,阴人所指为何?李氏以下各代众说纷纭,遂以近时言之,其说亦不下数种。如欧阳氏谓之为“中焦虚阳外越”证,艺勇氏称之属“阴虚则生内热”,刘氏云内伤脾胃之阴火系“谷气的下流,而蕴为湿热”,任氏指其为“相火”,殷氏认为“是由于阴血不足所产生的”等等。诸家之优弊,是非之当否,余不能冒昧褒  相似文献   
9.
大柴胡汤系张仲景方,张氏在《伤寒论》中用之治疗少阳兼阳明腹证;在《金匮要略》中用之治疗心下满腹痛的里实证。方药:柴胡、黄苓、枳实、芍药、大黄、半夏、生姜、大枣。  相似文献   
10.
全氏《素问训解》(以下简称《训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注释《内经》的著作。可惜是书自宋代林亿等校正《内经》以后,就已不闻于世,恐失传于金、元之际。《训解》注文现只在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的林亿等新校正中存其一、二。此系林亿等校勘《素问》时,“引全纠王”①之事,然而客观上却起到了“存全本之真”的效果。①因此,它也就成了研究全氏《训解》的唯一宝贵资料。欲识《训解》之面目,只有藉此零散点滴之文。然是必属管窥,但总可见《训解》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