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大系统,中医药学就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中医药学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产生、发展,必然与中国文化的其他部份互相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文化心理、直至语言、文字,都包含着某种整体性(整合性)、模糊性、开放性、“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以及特有的创造精神,必然影响到中医药学。应从总体特点及“横”(不同的文化部份)和“纵”(历时性研究,其中,断代的研究是基础)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才能防止故步自封和弃置民族文化两种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2.
一、古文教学要不要“抠字眼”? 学习古文,是为了逐步掌握古代汉语这个工具,从而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因此,对古文课来说,语言本身就是教学的内容和研究的对象。教语言、学语言,却不在准确地把握词、句的含义上下功夫,这是说不过去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古文教学应该“抠字眼”。唯有如此,方能把一篇古文讲透、弄懂,也才能举一反三。倘若相反,只满足于“差不多就行”,对古代医籍的领会就会“似是而非”,甚至完全弄错。  相似文献   
3.
《素问·汤液醪醴论》是《内经》教学常选篇目之一。可是,这篇经文的内容,通常却被分析为“汤液醪醴的制法和作用”、“某些情志内伤病的病情和治疗”、”某些水肿病的病情和治疗”等几个孤立的方面,似乎全篇没有统一的中心思想,各段之间毫无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分析是欠妥的。笔者以为,无论从文理还是从医理上说,《素问、汤液醪醴论》都是一篇很好的文字:它有着贯串全文的主题,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提出的医学论点,至今仍然很有指导意义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古籍难读,其重要原因之一,即在于使用通借字处甚多。《内经》亦不例外。不明通借,遇此必扞格难通或错解其义。清人王念孙说:“诂训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王引之《经义述闻.叙》引。按:王氏此所谓“声同声近”,指读音相同相近,“声”指读音,而非声纽。)可见,破借字以求本字的工作,对于深入研究。《内经》来说,是很有意义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前人为中医古籍所作的训诂,除用来解释词义、分析句读、校正错讹等等之外,不少还具有阐释医理的作用。阐释医理的训诂,其方式甚多。总结与认识这些方式,是件有意义的事,因为这将有助于对古医籍旧注及所注原文的深入理解。现择其三种,举例介绍于下: 一、揭示命名的由来:这类训诂,常以音训或说明引申义及其引申线索等方法,揭示出脏器、经络、腧穴、疾病等的命名由来,从而达到阐释某一医理的目的。例如:  相似文献   
6.
音训是一种训诂方法。了解与掌握这种方法,有助手解决阅读古医籍中遇到的许多疑难问题。训诂最基本的功能是解释词义。解释词义的途径可以不同:直接解释词义者谓之“义训”从字形结构的分析来说明词义者谓之“形训”;以字的读音为线索来  相似文献   
7.
《抱朴子》一书,为两晋之间葛洪所著。葛洪(283——363)字稚川,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和道教神学的奠基人,在中医药学、化学、养生学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洪出身江南名门,祖、父两代均任东吴要职。两晋时家境渐衰。从祖葛玄,曾随左慈学神仙之道,号曰:“葛仙翁”。玄以其炼丹秘术传授郑隐,郑隐又传葛洪。洪自幼博览经史百家之书,少即以  相似文献   
8.
《内经》中通借字甚多。 拙著《(内经)通借字十则》(载《中医杂志》1981年2期),《〈内经〉,通借字例说》(《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1期)已选释若干。今再选取十二则,续释如下。 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雾不精”。“精”借作“晴”。“精”、“晴”同谐“青”声,故得通借。 《史记·天官书》:“天精而见景星”,《汉书·天文志》作“天睲而见景星”。“星”即“晴”,《史记索隐》引郭璞注《三苍云:“星,雨止无云也。”  相似文献   
9.
《内经》一书,通借字颇多,这给阅读与理解经文带来了不少困难。现列举《灵枢》《素问》以及《太素》中所见通借字十则,试释如下,以供参考。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傍通旁,旁,借作方。《说文》:“旁,溥也,从二阙,方声”。“旁”以“方”为声符,故得借“旁”作“方”。《仪礼·士丧礼》“牢中旁寸”句,郑玄注曰:“今文旁为方”。《尚书·吕刑》:“庶戮方告无辜于上”,《论衡·变动》引作“庶僇旁告无辜于天帝”。是皆“旁”、“方”通借之例。  相似文献   
10.
古籍的训诂,在解释词义方面,据其途径之不同,可分为“形训”、“音训”、“义训”几种。现将形训举例介绍于下,冀能对学习与研究古医籍者有所帮助。所谓“形训”,就是从字形结构的分析入手的训诂方法以说明词义的训诂方法。形训通常用来探求字的本义(造字之初的意义);弄清字的本义,又便于掌握一个词的词义系统,从而有利于解决阅读古籍中所遇到的语言文字障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