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缺乏高质量直接证据是中医药快速动态指南推荐意见形成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间接证据的补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提出在证据收集过程中,应明确所需证据的类型,包括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并通过设定“先直接,后间接”的证据筛选原则,规范并加速指南制定流程。建议在进行证据整合时,若直接证据充足,可直接形成推荐意见;当直接证据不足时,则需要通过整合间接证据来补充和完善推荐意见。此外,当证据体中包含多来源证据时,应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对证据进行评级。最后在形成推荐意见时,应将证据体级别、安全性、经济性等作为推荐强度的考量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完善应急情况下的证据转化和临床实践的指导工作,提升中医药在应急治理中的参与度,需要制定中医药快速动态指南。明确中医药快速动态指南的制定流程,分为准备、快速制定、动态更新3个阶段,将“制定快速”“高质量”“动态更新”与中医药优势相结合。对比中医药快速动态指南和标准指南制定中制定团队的构成、人员数量、组建时机、沟通模式,以及构建临床问题的内容和数量方面侧重点的不同,重点阐释准备阶段中组建“小而尖”的指南制定团队的要求;从利益冲突管理、工作模式及沟通方式等方面实施快速高效的团队管理,加快指南制定进程;构建“重而精”的临床问题及动态更新临床问题的要点,以期为中医药快速动态指南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评价中药综合价值的方法及模式,本研究基于中医药特点,采用多元整合的综合评价方法,结合2种非接触性研究方法、头脑风暴法、名义群体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最终构建了一套包括6个一级维度、20个二级维度、48个三级准则的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多维度多准则优势中成药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完整、全面且符合中医药特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标准的生命在于实施,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是提高标准质量的重要手段。开展中医药国际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对促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实施,提升中医药国际标准制修订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中医药国际标准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标准技术水平、标准实施情况、标准实施效益三个维度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对选取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模糊算子方法实现评价体系的综合评价,对当前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初步探索,为今后开展中医药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卢芳教授认为湿热血瘀型银屑病关节炎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内因血分燥热,内生湿热瘀毒,闭阻经络,气血瘀滞肌肤关节而发病,以清热利湿通络,凉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以法统方,自拟抑免汤治疗湿热血瘀型银屑病关节炎,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梳理近5年发布的妇产科中医/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报告质量评价,以期为妇产科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PubMed中英文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筛选标准为包含中医内容推荐的妇产科相关指南。采取双人交叉录入的方式提取指南基本信息,并采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Ⅱ和卫生保健实践指南报告清单对纳入的指南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25篇指南,涵盖20种妇产科疾病,涉及中医预防、诊断、治疗3个方面。中医内治法中共有7个中药方剂和12个中成药被指南推荐应用于治疗3种及以上妇产科疾病。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Ⅱ评分结果显示纳入指南的清晰性得分最高(65%),应用性最低(14%);卫生保健实践指南报告清单评价结果显示各条目的平均完全报告率为38%,7个领域中基本信息的完全报告率最高(55%),评审和质量保证的未报告率最高(92%)。结论:纳入的指南质量总体偏低,指南在卫生保健实践指南报告清单的报告率也较低;指南的推荐意见多从“同病异治”入手,可进一步探索指南的“异病同治”规律以促进各指南的应用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结节红斑是一种病因复杂,累及皮下血管和脂膜组织的疾病,属中医"瓜藤缠"范畴。卢老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遵循三因致病学说,认为结节红斑的内因为七情所伤,外因为六淫邪气侵袭机体,不内外因为饮食等因素。三因者为始动病因,其病机在结,其病之基础在气、水、血,病机关键为气血水三者互结而发病,立足于病机,坚持《黄帝内经》"结者散之"的总治则,以散结法为纲,细化分类为软坚散结、化痰散结、通络散结、利水散结、解毒散结、行气散结、活血化瘀散结,综合应用辨证施治,发挥散结之功效,选方用药兼顾药性寒热阴阳,注重引经药的应用,构思新而辨证准,别具一格,疗效可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性构建以服务中医药团体标准监管、促进中医药团体标准发展质量提高为目的的中医药团体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明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结合现有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经验,通过专家会议法、改良德尔菲法确立评价指标,采用优序图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 构建了中医药团体标准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包含制定主体、文本编写、技术内容、推广应用、实施效益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制定主体权重为0.08,文本编写权重为0.24,技术内容权重为0.36,推广应用权重为0.24,实施效益权重为0.08。结论 中医药团体标准的评价宜从制定主体、标准本身和应用效果反馈三方面入手,通过制定主体、推广应用、实施效益三个维度的间接指标和文本编写、技术内容两个维度的直接指标综合反映中医药团体标准质量水平。中医药团体标准评价指标中,技术内容是最重要的指标,其次是文本编写和推广应用,制定主体和实施效益权重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分析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中医药国际标准国内申报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 收集ISO/TC 249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历年中方ISO/TC 249中医药国际标准申报材料,提取各标准申报项目提案的标准名称、申报年度、制定机构、所属工作组等信息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276项中方ISO/TC 249中医药国际标准,自2010年首次申报,中医药国际标准数量即实现快速增长,至今虽增长趋于平缓,但申报数量仍逐年递增;中医药国际标准以原材料和传统加工的质量和安全工作组(WG1)申报项目数量最多,电子医疗设备联合工作组(JWG6)申报项目数量最少,各工作组间申报数量差异较大;标准申报单位多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和学会团体申报数量较少;中药材类国际标准申报仅有74味,占清单总数的20.22%;在项目审核中主要存在申报基础薄弱、制定的必要性不足和材料提交不全等质量问题。结论中医药国际标准申报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应积极做好应对策略,完善标准申报渠道,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