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7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探讨张山雷《中风斠诠》对中风病理论的论述观点,采用文献学归纳整理的研究方法对张氏论述中风病理论进行研究整理。《中风斠诠》对中风病学理论的贡献在于:确立内风理论;确立病位在脑理论;倡导血冲脑经病理机制理论;提出了中风治疗八法。张氏在中风病学理论上的创新观点具有临床的指导性,特别是急救方法上独具特色,具有可操作性,代表近代中风病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其治学创新精神,堪为后学楷模。  相似文献   
2.
唐××,女,25岁。1985年7月14日诊。患者妊娠四月,五日前因吃青椒炒肉,翌日遂患咳嗽。初去某医院门诊治疗,一医以外感论治,先后投银翘散、桑杏汤罔效;又改投大剂百合固金汤加天冬、五味子等,服后咳反加重,当晚咳嗽气紧,不能平  相似文献   
3.
王孝康  王峰 《河南中医》2016,(7):1126-1128
《黄帝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既指肝脏在腹腔内、膈下,位于肺脏右叶之下端,肺脏在胸腔内、膈上,位于肝脏之上端。其意义在于提示针刺时在肝脏、肺脏脏器所在部位应严格掌握其针刺的部位与深度,避免对脏器造成实质性损害而导致严重的后果。《黄帝内经》列举了针刺导致肝、肺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及其后果,是有力的证据。历代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注释自杨上善从四时比类解释以来,历代每有沿用,近代多从生理、病理学角度解释。其中不乏臆测与猜想,从本质上讲不是《黄帝内经》原意,是作者本人的自圆其说,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自我认识体会。  相似文献   
4.
中医研究院和广东中医学院合编的《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一书,在胸痹条言“胸痹”病名语出《金匮要略》。高等医药院校五版教材及其配套教参书《中医内科学》,在《胸痹》病篇皆云“胸痹”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5.
6.
王×,女,1岁6月。1987年10月12日诊。患儿几天前肚脐周围出现几粒小疹子,时痒而搔抓。今日下午,突然全身起包块,发热,烦躁,乃前来诊治。刻诊:全身皮肤  相似文献   
7.
张××,女,38岁。1989年5月7日诊。患者病尿频40余天。经某医院化验无异常,服西药一周后尿频有增无减。后以中药清热利尿、补肾固涩、补中益气等治疗月余,仍乏效。刻诊:小便日数十次,短少而黄,大便三日未行(自述有习惯性便秘近十年,平时常服用大黄或番泻叶水帮助解便),口渴心烦,晨起口苦,面部有一座疮及多处座疮痕,口腔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