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随着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临床药学在医、药间所起的桥梁作用,对促进临床用药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一、积极收集药物资料资料的收集是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也是临床药学发挥桥梁作用的资料库。  相似文献   
2.
3.
肝豆状核变性系西医病名: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本病属少见病,临床应用西药治疗,效果常不满意。笔者应用中医中药,治疗一例肝豆状核变性,获得满意效果,兹介绍如下。孙××,男,18岁,工人,住院号:34715。一九八二年初,家人发现其手足震颤、抽搐。遂去北京某医院就诊,查血清总铜量50微克%,血清铜蓝蛋白18.5毫克%,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给予D-青霉胺与二硫基丙醇等西药治疗,至今症状日渐加重,生活不能自理。于八四年九月六日入我院,并要求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4.
一、益脾阳与养胃阴概述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脏腑,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因而,脾胃病的调治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脾胃病的治法很多,但就其最根本的治法来说,可以概括为“益脾阳,养胃阴”两方面,其它治法均属于这一治法之内。所以,探讨“益脾阳、养胃阴”的治法很有必要。 (一) “益脾阳、养胃阴”的形成“益脾阳、养胃阴”这一治法源于《内经》。经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前人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脾胃理论和许多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