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7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N0期舌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atic node,SLN)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术中亚甲蓝示踪法对临床N0期(cN0)舌癌22例进行SLN示踪,对比SLN活检术与颈清扫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结果:22例舌癌检出SLN 21例,检出率为95.4%,共检出51个SLN,平均每例2.3个,其中发现6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灶,转移率为27.2%.结论:术中亚甲蓝示踪法能有效地对舌癌进行SLN示踪;SLN活检能准确地预测N0期舌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可能减少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颈清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腹直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癌术后大型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对18例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大型缺损即刻游离移植腹直肌皮瓣修复,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随访3~24个月,18例皮瓣完全成活,成活率100%。结论:腹直肌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口腔颌面部大型缺损可靠和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 )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鼻咽癌根治性放射治疗和各种头颈恶性肿瘤术前、术后放疗的广泛应用,放射性颌骨骨坏死发病率有逐渐增多趋势,约为2%~15 %.我科于2001年7月至2005年10月对16例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术后缺损患者应用带蒂胸大肌皮瓣带肋骨或血管化游离腓骨瓣移植同期修复,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大鼠唾液腺上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模型,为体外研究唾液腺疾病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取出生1~2 d的Wistar大鼠腮腺组织,手术显微镜下去除腺体包膜,以无血清培养基( kerotinocyte-SFM )为培养液,并添加表皮生长因子( rat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GF )、牛垂体提取物(bovine pituitary extract,BPE)、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HC)、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胰岛素(insulin,INS)等因子,应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体外生长的形态特征。用H-E染色及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检查和鉴定。结果 培养的腮腺上皮细胞为三角形、多边形、圆形、短梭形,细胞单层生长,连接疏松。H-E染色可见细胞多为圆形,核蓝染,细胞有突起、细胞间桥。细胞角蛋白染色阳性,证实所培养细胞为上皮来源;Vimentin、actin和calponin染色细胞大部分呈阳性,进一步确定细胞主要为肌上皮细胞。原代细胞在3~5 d内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并存活1周左右。结论 组织块培养法可以简捷、快速地获得大鼠腮腺上皮细胞,成功建立Wistar大鼠腮腺上皮细胞的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鼠γ射线照射后唾液腺组织NBS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及其在唾液腺上皮细胞放射性损伤修复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8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健康对照组和照射组,各40只.照射组大鼠以60Co γ射线分次照射,每次3 Gy,隔天1次,共5次,累积剂量为3、6、9、12和15 Gy.应用电镜观察唾液腺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和反转录聚合酶链技术(RT-PCR)分别检测照射后2~4h的腮腺、颌下腺NBSl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照射组腮腺组织萎缩和损伤程度重于颌下腺.腮腺组织吸收剂量为9.12和15 Gy时、颌下腺组织吸收剂量为9和12 Gy时,NBSl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7.10、17.93、20.86,P <0.05;t=3.13和7.53,P <0.05).照射组腮腺浆液细胞吸收剂量为9.12和15 Gy时、导管上皮细胞剂量为12和15 Gy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17.91、91.29,P<0.05;t =3.09和5.62,P<0.05).颌下腺浆液细胞在12 Gy时,NBS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t=4.61和11.84,P <0.05).颌下腺导管上皮细胞及黏液细胞其NBSI蛋白表达在整个照射过程中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γ射线照射后大鼠唾液腺组织NBS1 mRNA和蛋白水平均出现下降,推测NBS1可能参与唾液腺放射损伤和修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应用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行下颌骨缺损修复的52例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1968岁;良性肿瘤32例,恶性肿瘤13例,下颌骨放射性骨髓炎7例。观察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后面部外形及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术后供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52例患者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51例(98%)成活,1例失败后去除腓骨表面骨膜血管等软组织,立即行单纯游离腓骨移植,观察3个月证实游离移植成功。下颌骨缺损修复后外形及功能满意,供区发生伤口感染5例,经换药处理后Ⅱ期愈合,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化的游离腓骨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具有易于塑型、血管匹配、成活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腮腺切除术后应用胸锁乳突肌瓣联合人工生物膜改善面部凹陷畸形、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效果. 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修复组36例,采用胸锁乳突肌瓣联合人工生物膜修复腮腺切除术后创面;对照组32例,术后创面不做修复. 随访6~24 个月,比较2组患者术后面部凹陷畸形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 结果 修复组和对照组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率分别为8. 33%(3/36)和81. 25%(26/32),修复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36. 83,P<0. 05);修复组和对照组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5. 56%(2/36)和62. 50%(20/32),修复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5. 10,P<0. 05);2组均无颈部运动障碍发生.结论 胸锁乳突肌瓣联合人工生物膜修复腮腺切除术后缺损对改善术后面部凹陷畸形及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放射线对大鼠涎腺Rad 5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分为对照组(未放射),实验组为3 Gy组、6 Gy组、9 Gy组、12 Gy组、15 Gy组。实验组用Co60一次性放射后,2 h内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法了解Rad 50在大鼠腮腺、颌下腺表达水平和定位。结果:Rad 50在大鼠腮腺中主要表达于导管系统和浆液性腺泡,在颌下腺浆液性腺泡中也有表达,在导管和黏液性腺泡中弱表达。大鼠浆液性腺泡中15 Gy组与对照组相比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放射组与对照组涎腺组织中的Rad 50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d 50表达水平和定位在大鼠腮腺和颌下腺中有些差异,可能参与了涎腺放射敏感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克隆及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克隆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VEGF165片段。构建pcDNA3/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扩增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片段,通过DNA重组技术将该基因片段重组于pcDNA3真核表达载体上,构建成pcDNA3/VEGF165重组质粒,分别用PCR扩增、酶切电泳分析及DNA测序的方法对重组DNA进行鉴定。结果:经PCR扩增、酶切电泳分析和DNA测序证实,本实验构建的重组质粒目的基因片段为人VEGF165cDNA。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克隆了VEGF165基因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质粒。为进一步研究用VEGF基因转染的方法来恢复或增强放疗后组织的血管生成能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