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植物日光性皮炎是由于食用光感性的植物,经日晒引起的以急性光毒性反应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变,是一种急性光毒性炎症反应。我科收入一例该病患者,其炎症反应较重,除面部及手背出现肿胀及血痂外,双手亦发生了组织坏死,经半年随访,其面部和手背皮损虽然恢复了正常,但多个指端形成瘢痕,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10天前食用灰菜,次日在田间劳作时双手背、面部先后出现弥漫性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尘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specific immunotherapy,SLIT)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内型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行SLIT的5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1、2、3年时哮喘控制治疗反应性分为控制稳定组和控制不稳定组,比较两组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 59例患儿治疗达1年,40例达2年,26例达3年.治疗1年时,控制稳定组31例,占53%,控制不稳定组28例,占47%;控制稳定组IL-33、IL-23水平均低于控制不稳定组[(21.25±22.06)pg/ml比(31.61±30.48)pg/ml,P=0.017;(4.10±5.26)ng/ml比(5.01±4.97)ng/ml,P=0.023].治疗2年时,控制稳定组IFN-y水平显著低于控制不稳定组[(23.00±13.04)pg/ml比(26.69±8.11) pg/ml,P=0.020],控制稳定组IL-17A水平显著高于控制不稳定组[(15.03±17.44) pg/ml比(14.68±5.13)pg/ml,P=0.020].治疗3年时,两组间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尘螨致敏的支气管哮喘患儿经SLIT后临床疗效显著,IL-33、IL-23、IFN-γ、IL-17A可作为特异性免疫治疗早期临床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常见的表皮下自身免疫性水疱病,临床表现为正常皮肤或者红斑基础上出现疱壁紧张的水疱、大疱,可以继发糜烂、渗出、感染和结痂,黏膜受累相对少见。免疫荧光检查可见真表皮交界处有IgG和(或)C3沉积,血液中可以检测到抗BP180或BP230的抗体。BP主要发病人群为 > 60岁的老年人,偶尔发生于儿童,包括婴儿。儿童BP与成人BP相比,既具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又有区别,预后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盆腔肿瘤放疗后骶骨衰竭骨折(SIF)的18F-脱氧葡糖糖(FDG)PET/CT显像特征。方法 选取行盆腔肿瘤放射治疗且经确诊为SIF的49例患者,分析其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结果 49例SIF患者共发现75处骨折,盆腔原发肿瘤以宫颈癌最为常见。SIF患者以绝经期女性为主,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髋部疼痛或不适。49例患者中左侧骶骨翼单发17例,右侧骶骨翼单发8例,双侧骶骨翼14例,左侧骶骨翼合并骶骨峡部5例,右侧骶骨翼合并骶骨峡部2例,双侧骶骨翼合并骶骨峡部3例。41例患者CT表现为近骶髂关节处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35例患者发现纵行骨折线。骨折处18F-FDG摄取增高,SUVmax为1.8~5.9,平均SUVmax为3.3,高代谢模式以平行于骶髂关节为主。结论 盆腔肿瘤放疗后SIF以绝经期宫颈癌患者多见,临床症状不典型,18F-FDG PET/CT检查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29岁,左下肢出现肿胀性斑块2个月。皮肤专科检查可见左下肢小腿屈侧近腘窝处一约2.5 cm×2.0 cm的肿胀性斑块,在斑块的右侧有一约3.0 cm×2.5 cm大小皮损,淡红色,质地柔韧,有浸润感,局部温度略高,无压痛。血常规检测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轻度增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正常,真皮深层、皮下脂肪间隔散在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见巨细胞。诊断为嗜酸性脂膜炎。给予患者泼尼松片30 mg每日1次、雷公藤20 mg每日3次治疗,皮损好转,基本消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以案例为导向的学习(CBL)、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在传染病学教学改革中的教学效果,为以后的传染病教学提供方向。方法 选取河南科技大学2021-2022年第一学期授课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162名。其中第一教学班82人采用CBL教学法(CBL组),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3个基本环节。第二教学班80人采用PBL教学法(PBL组),具体授课以“学生提供问题-分析-提问-对重点内容讨论-讲解-分析诊断思路-拓展研究热点”的步骤进行。对比两组教学效果。结果 PBL组满意度(91.5%)高于CBL组(88.3%),学生成绩[(82.1±7.2)分]高于CBL组[(79.2±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学生对PBL的认知和感受更好,结合本校师生的特点,可考虑PBL教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过去20年洛阳市各大医院诊治的遗传代谢性肝病(IML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2000~2021年期间洛阳市各大医院诊治的IMLD患者16例,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在16例IMLD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26±15)岁;其中金属代谢障碍性疾病8例(肝豆状核变性7例、遗传性血色病1例),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3例(Gilbert综合征2例、Dubin-Johnson 综合征1例),遗传性胆汁淤积症4例【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RIC) 2例、Alagille综合征1例、Citrin缺乏症1例】和糖原累积病1例;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分别来自4个家族,主要为ATP7B基因突变;遗传性血色病为HFE基因突变,Gilbert综合征为UGT1A1基因突变,Dubin-Johnson综合征为ABCC2基因突变,BRIC为ATP8B1基因突变,Alagille综合征为JAG1基因突变,Citrin缺乏症为SLC25A13基因突变,糖原累积病为G6Pase基因突变。结论 IMLD以肝豆状核变性较常见,大多IMLD的诊断需要依靠临床资料综合和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8.
9.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69岁。双侧颧部斑块10年,伴右侧颧部肿块20天。10年前双侧颧部出现数粒黑头粉刺,挤压有脂性物质排出,无明显气味,后在粉刺周围出现淡黄色小结节,患者经常用手挤压结节,有脓液流出,由于无自觉症状,未进行任何治疗,20天前再次挤压后引起脓肿,于当地切开引流。患者平时体健,在10年前吸烟达40支/d,6年前戒烟,其他系统检查无异常。亲属中无类似疾病。皮肤科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杏仁核点燃癫痫大鼠BKCa通道β4亚基动态演变情况。方法:建立杏仁核点燃癫痫大鼠模型,随机分对照组、点燃24 h组、30 d组、60 d组。采用尼氏染色观察各组神经元损伤情况;采用实时定量PCR、蛋白质印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作后24 h、30 d、60 d大鼠脑内BKCa通道β4亚基表达的动态改变情况。结果:相比对照组,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大鼠皮质及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均有明显缺失,且随着点燃时间增加,神经元计数呈下降趋势,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燃后24 h,皮质及海马BKCa通道β4亚基表达下降,且随着点燃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杏仁核点燃可导致脑内神经元持续损伤,同时伴随相应部位BKCa通道β4亚基表达下降,推测β4亚基可能参与了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