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21例治愈出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确诊病例完整影像学资料,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HRCT短期动态影像特征。方法 按胸部CT检查时间及影像学改变过程,将病程分为早期、高峰期及转归期,并观察肺内病变在不同时期的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 胸部CT有阳性改变患者16例,胸部CT始终无阳性表现患者5例。早期(1~6天,平均3天)HRCT表现为片状磨玻璃影23个,磨玻璃结节12个,实变结节伴“晕征”1个;高峰期(5~11天,平均8天)HRCT表现为单纯磨玻璃影9个,磨玻璃影伴实变影17个,磨玻璃影伴“铺路石征”6个,实变结节伴“晕征”7个,1例伴少量胸腔积液。危重型病例高峰期病变数量及累及范围高于普通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RCT检查有助于检出早期及亚临床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于患病第2周诊断为重型/危重型,HRCT复查对危重型患者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病毒性肝病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并探讨与肝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病毒性肝病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多期螺旋CT表现。结果 11例均为慢性病毒性肝病患者,螺旋CT平扫3例呈低密度,4例呈等密度,2例呈相对"高密度",三期螺旋CT扫描动脉期2例未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边缘呈不完全环状强化,4例边缘呈线状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内部呈片状、网格状强化。1例管周浸润型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壁不均匀增厚,走形僵直,沿胆管壁周围可见分支状软组织肿块应,动态扫描肿块渐进性强化;管内生长型在扩张的胆管内可见结节状病变。结论病毒性肝病患者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CT强化特点大多较典型,不典型者容易与肝细胞性肝癌、肝内血管瘤等混淆,螺旋CT三期扫描是诊断此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为临床预测和评估PHT伴脾亢疾病提供有效合理的基础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接受医院治疗的PHT伴脾亢患者72例,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对PHT伴脾亢患者先进行CT平扫(平扫组),后进行增强CT扫描(增强组),对两组患者的疾病阳性检查率、临床诊断效果及脏器内部结构病变情况进行定期临床随访、统计实验检测数据分析影像学图像分析及记录详细临床信息。结果与平扫组相比,增强组中的重症PHT伴脾亢阳性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CT平扫与增强CT扫描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果(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约登指数)的情况对比,结果表明增强组在对PHT伴脾亢组织病变的诊断效果方面更优于平扫组,且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增强CT扫描方式比CT平扫方式检查获得的影像学图像更为清晰准确,能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良好依据。结论在对PHT伴脾亢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采取增强CT扫描对于PHT伴脾亢检查具有快速简便、合理有效、分辨率高及特异性好的临床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CNSL患者的MRI表现。结果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3例,共11个病灶,其中分布于额叶4个,顶叶、颞叶、小脑半球各2个,胼胝体1个。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DWI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可见"缺口征"(2个)和"尖角征"(1个),3个病灶邻近脑膜可见异常强化。伴囊变坏死5个,出血2个。轻-中度水肿8个,重度水肿3个。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对于不典型的病例还较难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方法收集药物性肝损伤31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上腹部64层螺旋CT扫描,其中部分患者因胸部CT检查时发现肝实质密度异常改变。结果31例患者螺旋CT示肝实质均异常,包括:(1)弥漫性肝损伤19:例患者肝脏形态肿胀,肝实质密度普遍降低,可伴有腹水,动脉期轻度斑片状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渐不均匀增强,强化程度降低;(2)局灶性肝损伤11例:平扫肝实质密度不均匀,见小片状等或略低密度病变,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稍高密度,边缘较略清晰,延迟期病灶密度接近于周围肝实质;(3)多灶性肝损伤1例:平扫全肝实质密度欠均匀,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异常强化,静脉期低密度影呈地图状改变,延迟期强化程度仍低于正常肝实质。结论螺旋CT可以客观显示肝实质的变化,可为临床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鼻息肉组织标本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48例鼻息肉患者术后鼻息肉组织标本(鼻息肉组)与10例正常下鼻甲组织(对照组),采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2组IL-17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鼻息肉组IL-17mRNA光密度值(1.82±0.47)明显高于对照组(0.65±0.08)(P〈0.01);鼻息肉组织中IL-17mRNA表达水平在性别、年龄、息肉初发或复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7mRNA在鼻息肉组织中呈高表达,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鼻息肉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2(Eotaxin-2)的表达水平,探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为鼻息肉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例鼻息肉患者术后鼻息肉组织标本、10例正常下鼻甲组织中IL-17及Eotaxin-2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①IL-17、Eotaxin-2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9.17%、83.33%,在正常下鼻甲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均为1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IL-17与Eotaxin-2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①IL-17和Eotaxin-2是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增高,对鼻息肉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②鼻息肉组织中IL-17的表达与Eotaxin-2表达正相关,IL-17与鼻息肉形成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增多有关,具有趋化EOS的作用,IL-17高表达是造成Eotaxin-2表达增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也迅速上升[1-3]。肝硬化特征是肝内多发肝细胞性结节,有良性、亦有恶性[4,5]。肝内小于2 cm的小结节,包括不典型增生结节及小肝癌,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疾病又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证明肝硬化发生癌变是一个多阶段过程,首先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形成再生结节( regenerative nodule ,RN),RN再发展为不典型增生结节(dysplastic nodule,DN),而最终发展形成肝癌[6-8]。目前普遍认为不典型增生结节是HCC的一种癌前病变[9],介于RN与HCC的中间过渡期,其血供发生改变是影像学检查观察的重点。在肝硬化患者中成功检出早期癌性结节非常重要,影像学检查则是一种较敏感的方法。本研究应用CT增强扫描及超声造影,分析肝硬化背景下不典型增生结节的CT及超声影像增强特点,探讨二者联合应用对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