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寄生虫获得性感染病原实验室消毒方法,为实验室人员开展寄生虫相关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基于实验室的一般消毒方法,重点对实验室获得性寄生虫感染的病原消毒方法进行分析归纳,通过文献检索形成调研访谈提纲,并对相关病原实验室操作人员开展访谈,初步获得相关寄生虫病原实验室消毒情况。结果寄生虫获得性感染病原实验室消毒方法的文献检索结果与访谈结果有部分相符,访谈人员并未按寄生虫感染阶段进行选择合适消毒剂,基本以75%乙醇、紫外线及压力蒸汽灭菌为主,二氧化氢使用率较低,为7.69%。消毒剂以现配现用为主,消毒频率以每次实验结束后开展为主。基本开展了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灭菌效果监测,但化学试剂和紫外线消毒效果评价相对欠缺,其消毒效果监测尚需开展,寄生虫病原消毒方法效果是否合适并未做适用性评价。结论目前寄生虫获得性感染病原实验室的消毒方法,以75%乙醇、紫外线及压力蒸汽灭菌为主,各种消毒和灭菌方法的适用性尚未明确,因此需加强相关病原消毒剂研究和相关业务的培训,选择安全合适的消毒剂,防止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GB 15976-2015)(简称《标准》)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标准》的实施。方法根据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对全国流行省份进行分层,每层选取一个省的血防专业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现场调研和访谈,搜集国家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相关政策性文件;对所获取资料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评价结果。结果本次调查共回收39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72份,问卷有效率93.23%。男性217人(58.33%),女性155人(占41.67%),所有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40.12岁。共调查183家单位,所有被调查者中知晓《标准》的人数占97.04%(361/372),不知晓占(11/372)2.69%。通过相关机构培训知晓《标准》的比例最高,为81.99%(305/372)。掌握情况上,对《标准》内容总的掌握率为67.95%,其中,省级单位血防人员掌握率为75.11%,市级单位为72.80%,县级单位为65.97%。工作中每次都使用该《标准》的占12.09%(45/372),经常使用占49.19%(183/372),偶尔使用占32.53%(121/372),几乎不用占6.18%(23/372);认为《标准》在达标考核认定、常规防治工作、教育培训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别占65.86%、71.77%和43.82%。有13.71%(51/372)的被调查者所在单位没有对《标准》的实施采取过相应措施,63.71%(237/372)的单位在《标准》实施后举办过宣传贯彻、培训等活动,平均每年0.91次;62.63%(233/372)的单位派人参加过其他机构组织举办的关于《标准》的宣贯与培训,平均每年1.06人次。被调查者喜欢的宣贯形式分别为专题讲座79.03%(294/372)、微信公众号49.19%(183/372);有66.94%(249/372)认为《标准》完全适用,29.84%(111/372)认为《标准》基本适用,但个别地方需要修订;72.85%(271/372)认为《标准》的可操作性非常好,23.92%(89/372)认为《标准》的可操作性一般;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现场调研共收集38条有效意见和建议,包含修订配套防治手册、加强培训和宣贯力度、创新宣贯培训方式等。《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与其他文件,规划等并无冲突,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结论《标准》在我国血防工作中发挥了引领和指导作用,关于《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是国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越来越得到国家、企事业单位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重视.该文围绕如何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进行了初步闸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云南省各级疾控、医疗机构疟疾防治工作人员对于《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GB 26345-2010)的知晓情况、使用情况及标准的适用性,从而为该标准的执行和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云南省16个州(市)共192家机构的各级疟疾防治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现场调查云南省腾冲市和盈江县县级疾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的疟疾防治工作人员。收集《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知晓与使用情况、标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结果 回收调查问卷444份,其中有效问卷428份,问卷有效率为96.4%。知晓《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的比例为86.7%(371/428);知晓途径以教育培训为主,占50.7%(188/371);标准内容中,指标知晓率为65.9%(282/428)。使用频率中,以“偶尔使用”此标准的比例居多,占33.6%(144/428)。使用用途中,将其应用于“疟疾防治常规工作”的比例最高,为59.3%(191/322);应用于“考核达标参考”的比例仅为19.3%(62/322)。标准的适用性评价中,认为该标准完全适用的比例为91.3%(391/428),认为该标准需要修订的比例为8.7%(37/428)。调查对象所在机构均采取了相应措施以促进标准执行。共征集43条标准实施的建议,均为标准配套和支撑条件的建议。结论 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增强《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同时加强标准的学习培训与宣贯、提高实施水平,继续巩固并稳步推进其在云南地区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由隐孢子虫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隐孢子虫病属于新发寄生虫病的一种.在对隐孢子虫开展实验室研究的过程中,实验工作者处于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危险中.该文从生物学背景资料、实验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实验人员的相关风险分析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分析共4个方面对隐孢子虫病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了初步的风险评估,以期为从事隐孢子虫有关操作的实验室人员做好相关的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川楝子对大鼠肝毒性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川楝子对大鼠肝脏毒性的时效、量效关系。方法:将SD大鼠按不同时间或不同剂量随机分组,1次灌胃给予川楝子,检测给药后血清ALT、AST活性,计算肝脏指数,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川楝子以90g生药/kg灌胃1~2h后多数大鼠出现活动减少,ALT、AST水平显著升高,在2h时达到高峰。光镜下,给药组部分大鼠有肝细胞水肿或轻度脂肪变性。川楝子以62.6g生药/kg、127.5g生药/kg灌胃2h后,ALT水平显著升高,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轻度脂肪变性、肝细胞坏死,随着剂量增大,病理损伤更严重。结论:大鼠1次灌胃给予大剂量川楝子后,对肝脏产生急性毒性并显示毒性时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7.
于2014年1~5月采用问卷、现场调查和专题访谈等方法,在疟疾流行的11个省(区、市)进行《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实施现状的调研与评估。对卫生行政部门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完成问卷240份,问卷回收率为84.2%(240/285)。知晓并使用过《标准》者为90.0%(216/240),其中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分别为100.0%(26/26)和88.8%(190/214)。各省(区、市)自《标准》公布的2012年1月起至2013年12月共举办18个疟疾防治培训班,《标准》作为主要培训内容之一,为该标准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基础。问卷获得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共152条,其中有关配套、支撑条件的占84.2%(128/152),有关技术性问题占15.8%(24/152)。  相似文献   
8.
复方苦参液主药有苦参、白花蛇舌草、莪术、姜黄等 ,本研究对复方中各药以不同的提取方法 ,分组对艾氏腹水癌 (EAC)小鼠进行了体内抑瘤作用及病理学观察。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实验材料 药品 :复方苦参液Ⅰ、Ⅱ由本院附属医院提供。药液Ⅰ :(1)苦参总碱提取。以 70 %乙醇提 2次 ,过滤回收乙醇 ,浓缩呈粉浆状。 (2 )莪术、姜黄总挥发油的提取。分别浸泡 12小时 ,水蒸气蒸馏而得。 (3)白花蛇舌草等药为水煎液过滤 ,浓缩或浸膏。各提取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成药液Ⅰ(含生药 0 73g/mL) ,pH =7.0。药液Ⅱ :各药按一定比例混合水…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从事利什曼原虫相关操作的实验室人员做好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从利什曼原虫生物学背景资料、 实验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 实验人员的相关风险分析等方面对利什曼原虫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结果 利什曼原虫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有利于建立利什曼原虫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 从而有助于保护利什曼原虫相关实验人员。结论 利什曼原虫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是利什曼原虫实验室活动安全的重要保障, 对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阴道毛滴虫是寄生在女性阴道及泌尿道的鞭毛虫,主要引起滴虫性阴道炎,也可感染男性泌尿和生殖系统造成炎症病变,是当今全球最常见的性传播寄生虫性原虫[1].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人群感染较普遍,据统计全球感染者约1.8亿.人群感染率各地不同,以女性20 ~4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阴道毛滴虫除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外,也是HIV感染和诱发宫颈癌的危险因素之一[2].随着HIV感染率的上升和艾滋病病例的增加,阴道毛滴虫感染与其关系尤显密切.此外女性妊娠中期感染阴道毛滴虫常可引起胎膜早破、早产、低体重儿等[3].阴道毛滴虫感染也是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一个重要病因.因此,制定阴道毛滴虫病诊断标准,有利于控制阴道毛滴虫病的流行,减轻国家和患者的疾病医疗负担,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