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9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吴鞠通在著《温病条辨》时说:“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以为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所以,他根据前人的记述和他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温病死状百端,大纲  相似文献   
2.
读完黎明同志的《与<略论“存津液”在<伤寒论>中的运用规律>一文的商榷》(以下简称《商榷》)后,受益良多。然笔者认为,若非《商榷》与拙作的论题不一,  相似文献   
3.
<正> 一、悬饮(渗出性胸膜炎) 孙某,男,56岁,1982年4月25日初诊。2月初感左侧胸痛,食少体倦,经某医院诊断为胸膜炎。一个月后,在该院作胸部X线检查,见左胸第3肋间以下有大片致密阴影,诊断为渗出性胸膜炎。于3月23日放液550毫升。胸水检查,外观混浊,比重1.020。李凡他试验阳性。以后又放液数次,并给予抗痨治疗,但病情未见好转,积液随放随生,身体日趋衰弱,于4月25日用担架抬至洪老处就诊。证见面色(白光)白,语声低微,左胁下隐  相似文献   
4.
知难而进     
<正> 余幼读儒书,少年学医,侧身杏林,凡五十寒暑。虽学业渐进,然非一帆风顺。时于迂回曲折之中,勉得一进;时于艰苦竭蹶之际,有所收获。是以每进一步,深知其难;愈知其难,愈以求进。余天资鸳钝,学无妙法;医术不精,鲜有良方。今能告青年后学者,唯“难”与“进”二字而已。谨承庭训余祖居湖北鄂城县洪家大弯,三世行医。先祖父坤臣公,精于《伤寒》。先君云卿公,承其业而另谙于《温病》,中年以  相似文献   
5.
论少阳腑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仲景《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论中并无明文提及经证、腑证问题,后人在研究《伤寒论》过程中,将太阳、阳明二经之病,分为经、腑二证。因为从理论来说,阳经既病,自必有偏重在经者,亦必有偏重在腑者,前者谓之经证,后者谓之腑证。从临床角度而言,太阳、阳明之经腑二证并不罕见。因此这一论点,已为多数中医工作者所接受,沿习已久,且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惟少阳病亦在三阳之列,胆腑亦为六腑之一,以理推之,其病亦应有经腑之分。然而历来注家,于少阳病中明分经腑者甚少。虽偶有论及,但所论不甚明晰,如张石顽云:“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未雨绸缪引发仲景预防为主之旨。仲景承《内经》“治未病”之大法,从临床出发进一步展示了防传、防盛、防逆、防复等具体措施,体现了对疾病变化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论伤寒六经是脏腑、经络、气化的有机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来研究《伤寒论》者,无不注重六经的理解和解释,视它为仲景之学登堂入室的必由途径。由于《伤寒论》没有从正面充分说明六经的概念和确立依据等,而将其寓于证候归类形式下的理法方药中。因此,历代学者对之仁智互见,歧议犹存。笔者管见,认为解释六经,应  相似文献   
8.
再论少阳腑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刊1980年第2期发表了《论少阳腑证》一文后,在中医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也包括一些西学中的同志)。对《论少阳腑证》一文给子热情的支持和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收到一些持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这些来稿来信,有的已在本刊公开发表,有的则因篇幅有限,只能作资料保存。洪老认为这些学术上的争鸣、探讨,有利于活跃学术空气,推动祖国医学发展,是杂志全面贯彻“双百方针”的良好开端。洪老欣喜之余,对本刊收到关于论少阳腑证文稿中的主要学术见解,再一次论述自己的意见,仍由梅国强同志执笔,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9.
略论“存津液”在《伤寒论》中的运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存津液对热病的治疗及其预后是极为重要的,因为热病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伤津耗液的病理变化,同时,阳热之邪又必须借助于充足的阴津方可制胜。广义伤寒乃热病之属,在其发展过程中,即使所受之寒邪亦每可化火伤阴。然仲景立论,于扶阳气、驱寒邪诸法,历历在目,而存津液之秘旨,则潜移默化,渗透于字里行间,常为人所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