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疤痕癌是从癌的发生学角度提出的一种特殊类型,该癌发生于肺疤痕的基础上,故称疤痕癌。本文从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预后等方面论述肺疤痕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法对肺癌放疗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设立单纯放疗组(简称对照组)62例,放疗加益气养阴法组(以下简称治疗组)64例。以放疗后血象、肝肾功能、免疫功能、放射性肺损伤的评定及分级、放射治疗毒性反应、中医疗效积分为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血象、肝肾功能、免疫功能、放射性肺损伤的评定及分级、放射治疗毒性反应、中医疗效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养阴法可一定程度地减轻放疗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肺原发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自1907年Davishn首次报告以来,国内外陆续有少数病例报告.现将我院肿瘤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原发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檗碱是广泛存在于黄连、黄柏等天然产物中的异喹啉类生物碱。研究发现,小檗碱具有抑制乳腺癌发生、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转移、侵袭和血管生成的作用,故就其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黄芪健胃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与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用饱和水溶液法对挥发油进行β-环糊精包合.结果: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取药材粗颗粒用14倍量的水浸泡15分钟,提取6小时.包合的最佳工艺为包合温度为60℃,挥发油:环糊精比为1:7,包合时间3小时.结论:筛选的提取工艺挥发油提取率高,包合工艺包合率高,操作简单,工艺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法对肺癌放疗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设立单纯放疗组(简称对照组)62例,放疗加益气养阴法组(以下简称治疗组)64例.以放疗后血象、肝肾功能、免疫功能、放射性肺损伤的评定及分级、放射治疗毒性反应、中医疗效评定标准为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中医疗效评定、放射性肺损伤的评定及分级、血象、肝肾功能、免疫功能、放射治疗毒性反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养阴法明显提高中医疗效,可一定程度地减轻放射性肺损伤,降低放疗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索利那新联合醒脾养儿颗粒对小儿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儿内科收治的120例PNE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例,低剂量索利那新联合醒脾养儿颗粒)、B组(40例,中剂量索利那新联合醒脾养儿颗粒)、C组(40例,高剂量索利那新联合醒脾养儿颗粒)。对比3组临床疗效,对比3组患儿治疗前后膀胱容量、膀胱容量壁厚指数(BVWI),对比3组患儿复发情况,对比3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3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儿治疗前膀胱容量、BVW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 < 0.05),治疗后BVW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 < 0.05),3组治疗后膀胱容量、BVW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组、B组(P < 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组(P > 0.05)。  结论  低、中、高剂量索利那新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PNE疗效相近,均可改善患儿膀胱功能,且对其复发率影响不大,但高剂量索利那新可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从安全性考虑建议临床选取低剂量索利那新。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脑损伤患者应用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治疗的6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例,随机分为3组,在肌松与镇静药相同的基础上,F组(n=22)、RF组(n=22)和SF组(n=22)在全麻诱导期分别应用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于诱导前(t0)、诱导后30 s(t1)和1 min(t2)、插管后5 min(t3)和10 min(t4)观察3组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Qmean、Vmean、PI和RI),同时监测HR和MAP。结果:在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3组患者在t1~t4期,Qmean和Vmean均较同组t0期不同程度变化,其中F组和RF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SF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PI和RI均较同组t0期明显升高(P<0.05或P<0.01);RF组t1~t4Qmean和Vmean较F组降低更明显、PI和RI升高也更明显(均为P<0.05);SF组t1~t2期各参数较F组变化幅度更小(P<0.05),t3~t4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HR和MAP方面,F组和SF组患者在t1~t2期均较t0期明显降低(P<0.05);RF组t1~t3期均明显降低(P<0.05),且较F组在t1~t3期降低更明显(P<0.05),其他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患者应用等效浓度的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诱导麻醉时,以瑞芬太尼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影响最大,芬太尼次之,舒芬太尼更有利于脑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