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针药复合麻醉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针药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ASAI~Ⅱ级,(年龄29~80岁),随机分成3组:全麻组、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经穴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非经非穴组选用经穴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持续电针刺激。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开始CO2充气即刻、CO2充气后5min、胆囊切除、术毕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心排量(CO)、体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加速度指数(ACI),比较3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记录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结果:①3组患者气腹后CI、CO、ACI明显降低,全麻组和非经非穴组HR、MAP、SVRI均明显增加,经穴组则变化较小;②经穴组麻醉药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芬太尼、维库溴铵、异丙酚分别比全麻组节约14%、13%、25%;③经穴组患者从停药到呼之睁眼、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显著快于非经非穴组及全麻组。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采用针刺经穴复合全麻能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Dixon上下序贯法测定胸腔镜手术镇痛时竖脊肌平面阻滞中0.5%罗哌卡因的有效容量.方法 选取2020年1-9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31例,均根据手术部位在超声引导下行相应脊神经节段的0.5%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0.5%罗哌卡因初始容量为35 mL,若第1例患者达到最佳有效镇痛标准则第2例患者的药物容量下降1个阶梯即减少2 mL,相反若第1例患者未达到最佳有效镇痛标准则第2例患者药物容量需增加2 mL,以此类推,直至出现7个无效容量的拐点.同时符合以下3项标准即判断达到最佳有效镇痛标准:(1)手术开始切皮时生命体征无明显波动(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上升不超过切皮前的20%);(2)术后患者苏醒拔管时无疼痛相关躁动;(3)术后2 h未使用补救性镇痛药物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3分.采用Probit回归分析法计算50%有效容量(EV50)、95%有效容量(EV95)及其95%CI.结果 共30例患者完成试验,男21例、女9例,年龄为(60.0±6.8)岁,BMI为(22.7±3.1)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9例、Ⅲ级21例.18例(60.0%)患者达到最佳有效镇痛,0.5%罗哌卡因的EV50为23.6 mL(95%CI 21.8~25.0 mL),EV95为26.9 mL(95%CI 25.3~35.2 m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血肿、局部麻醉药中毒、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镇痛时,0.5%罗哌卡因达到最佳有效镇痛标准的EV50为23.6 Ml、EV95为26.9 Ml.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DIXON的上下序贯法测定0.5%罗哌卡因行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用于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最佳有效镇痛的95%有效容量(effective volume 95,EV95)。方法 选取2020年1月-9月在本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8-75周岁,BMI 20-30kg/m2,ASAⅠ-Ⅲ级,根据手术部位在超声引导下行相应节段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初始容量35ml,第一例患者若有效,第二例患者的局麻药容量下降一个阶梯即减少2ml,相反若无效,第二例患者需增加2ml容量,以此类推,直至出现7个无效容量的拐点。最佳有效镇痛标准为:标准1、手术开始切皮时生命体征无明显波动(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上升不超过切皮前的20%);标准2、术后患者苏醒拔管时无疼痛相关躁动;标准3、术后2小时未使用补救性镇痛药物,患者VAS评分≤3分。3项标准均符合即判断阻滞达到最佳有效镇痛。采用Probit概率回归法计算EV50、EV95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30例患者中达到最佳有效镇痛标准者18例(60%),0.5%罗哌卡因的EV50为23.6ml,95%CI为21.8-25.0ml,EV95为26.9ml,95%CI为25.3-35.2ml。结论: 胸腔镜手术采用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行竖脊肌平面阻滞时达到最佳有效镇痛标准的EV95为26.9ml。  相似文献   
4.
氟比洛芬酯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疗效。方法80例ASAⅠ—Ⅲ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后PCIA镇痛,随机分为4组(n=20)观察术后24小时内(2h,4h,8h,20h,24h)的镇痛评分(VAS),PCA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h、4hⅣ组的VAS评分显著高于Ⅰ、Ⅱ、Ⅲ组(P〈0.05),术后8、20、24h时的VAS评分四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4小时内PCA按压次数Ⅳ组明显多于Ⅰ、Ⅱ、Ⅲ组(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Ⅲ组、Ⅳ组低于Ⅰ组、Ⅱ组(P〈0.05),嗜睡的发生率Ⅲ组、Ⅳ组低于Ⅰ组(P〈0.05)。三组镇痛期间均无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氟比洛芬酯伍用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应良好,且能减少50%的芬太尼用量,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放血疗法,是用锋利的针具刺破人体腧穴或部位的浅表血络.使之出血,以达到祛邪安正之目的。其适应证大多为实证、热证;适宜刺血的针具有镵针、锋针、铍针和毫针;方法可有点刺、挑刺、散刺、割治和刺血拔罐等。刺血法遵循《内经》“宛陈则除之”、“血实则决之”的治疗原则。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排脓、急救开窍、镇静安神等作用。有着主治范围较广、奏效较快、操作简便等优点。此疗法一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全麻、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简称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简称非经非穴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ASAI或Ⅱ级,年龄29~80岁,随机分成3组:全麻组、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术后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经穴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非经非穴组选用经穴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两组均于全麻诱导前15~30min持续电针刺激至术毕。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4h、6h、8h、24h及4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评分(BCS评分)及镇静评分;记录PCIA的总次数、芬太尼用量和给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2h、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采集患者静脉血3mL,送检β-内啡肽。结果:经穴组术后44hVAS评分明显低于全麻组和非经非穴组(P<0.05),BCS评分明显高于全麻组和非经非穴组(P<0.05),术后4、6h镇静评分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经穴组术后PCIA按压总次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术后4、6、8h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术后4h、6h芬太尼用量亦明显少于非经非穴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经穴组术后第1天β-Ep水平明显低于全麻组及非经非穴组(P<0.05)。结论:针刺经穴复合全麻可以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全麻和针药复合麻醉非经非穴组术后早期需要更大剂量的芬太尼来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7.
针药复合麻醉对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肠癌根治术患者27例,年龄40~80岁,随机分成全麻组12例,针药组1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后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A)。经穴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持续电针刺激。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h、6h、8h、24h、44h镇痛泵用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镇静评分;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术后2h、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浆β-内啡肽(β-EP)、皮质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针药组患者术后4h镇痛泵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两组术后4h、6h、8h、24h及44h VAS及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针药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浆β-内啡肽、皮质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麻患者术后早期需要更大剂量的芬太尼来缓解疼痛,而针药复合麻醉能产生一定的镇痛效应,但其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8.
氟比洛芬酯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超前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依红  顾陈怿  楼怡 《临床医学》2007,27(11):29-31
目的 比较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临床镇痛效应.方法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全身麻醉组(对照组)和全身麻醉后使用氟比洛芬酯100 mg进行超前镇痛组(氟比洛芬酯组).分别记录术后2、4、8、16、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 h时对照组的VAS显著高于氟比洛芬酯组(P《0.05),而4、8、16、24 h的VA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全身麻醉患者术后疼痛显著缓和,不延长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芬太尼用晕均等的条件下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腹部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麻(A组12例)、针刺复合全麻(B组10例)、硬膜外复合全麻(C组11例)、针刺加硬膜外复合全麻(D组11例)不同麻醉方法对腹部肿瘤手术患者进行麻醉,并观察各种麻醉前后不同时间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4组肿瘤手术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均下降,但C组和B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的程度较轻,且在肿瘤切除一定时间后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所改善;针刺复合全麻和针刺加硬膜外复合全麻对维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平稳起一定作用。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针刺复合全麻是可供临床选择运用的良好麻醉方法,有利于腹部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及早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针药复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和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择期行LC患者39例,随机分成针药复合麻醉组(针药组)和全麻组。针药组先行电针刺激1~30 min,穴取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全麻组单纯行全身麻醉。分别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术后2 h、术后第1、3天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 h两组总T淋巴细胞(CD+3)、抑制T淋巴细胞(CD+8)较麻醉诱导前降低(均P<0.05);全麻组辅助T淋巴细胞(CD+4)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CD+4无显著改变,CD+4 /CD+8显著上升(P<0.05)。术后第3天针麻组TNF-α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针麻组患者术后恶心例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对LC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