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课应用于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课,以"微"见"大",与现有的众多信息资源相比,微课在认知习惯、认知策略上更能迎合当下学习者的心理。微倮的研究和建设,不但可以为目前我国高校最常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可以为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撑。人体寄生虫学具有丰富的素材资源,可以创作出优质的系列化微课,使之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信息化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2.
人体蠕形螨防治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 (follicle m ite) ,是一种永久性小型寄生螨 ,属真螨目 ,蠕形螨科 ,寄生于人体和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内 ,已知有 14 0余种和亚种。寄生于人体的有毛囊蠕形螨 (Demodex folliculoron)和皮脂腺蠕形螨 (Dem odex bre-vis)两种 ,呈世界性分布 ,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 93% [1 ,2 ] 。1 蠕形螨的致病作用1.1 蠕形螨的致病机理 发现人体蠕形螨至今已有 15 0年的历史 ,但对其致病机理仍有争议。近年采 ,许多学者在进行流行病学、生态学调查的同时 ,致力于探讨蠕形螨寄生与面部皮肤病之间的关系 ,多数学者认为蠕形螨具有致病作…  相似文献   
3.
杀灭人体蠕形螨的中药筛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梁裕芬  李辉 《广西中医药》1999,(2):40-41,44
目的:从中药中筛选杀灭人体蠕形螨的有效药物。方法:选用百部、丁香等11种具有杀虫灭菌作用的中药煎剂,以3种不同浓度进行体外杀螨实验,并以已知有效杀螨药物甲硝唑作对比。结果:浓度为100%的百部、丁香和花椒组蠕形螨全部死亡的时间分别是5h,7h,9h,而其他中药组均在11h以上;甲硝唑对照组为9h结论:浓度为100%的百部、丁香和花椒煎剂都具有较好的杀螨作用;百部的杀螨效果优于2%甲硝唑水剂。  相似文献   
4.
数码互动网络教学系统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微观显微形态学教学领域中,数码互动网络教学系统倍受医学形态教育界的青睐,是形态学教学技术的一大革新与突破。它是在微观形态学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形成更完善的图像、声音、文字、动画及灵活互动为一体的多媒体微观显微形态学互动系统。人体寄生虫学是联系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形态学和医学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5.
6.
1病例报告 2011年9月中旬,南宁某高校一名大学二年级女学生电话诉说全身皮肤出现丘疹伴瘙痒1星期有余,近两三天更是奇痒难忍,夜间最为严重,无痛感,同宿舍的其他同学也有类似情况.该学生称曾在身上发现正在叮咬吸血的小虫,小虫在床铺、书桌和地板等宿舍其他地方也随处可见,怀疑发病与小虫有关,请求笔者前往调查.笔者接到电话后,现场观察发现,学生所住为一栋二层小楼,每层有宿舍10间.小楼前面为学校的运动场,后面紧靠另一个单位的围墙,左侧为一栋办公楼,右侧为—公共厕所,环境略显杂乱.笔者找到电话报告者并对其体检,患者丘疹主要分布在腰部、大腿内侧、腋窝及手臂等部位,直径在0.5~ 1.0 cm之间,中央有针头大的"咬痕"(图1).最早出现的丘疹已消褪,留下色素沉着斑.同一宿舍居住的其他学生轻者丘疹数目7~8个,严重者多达20~30个,甚至呈现簇状.丘疹最多见于上下肢及腰腹部,其次为颈肩,一些学生脸部亦有分布.  相似文献   
7.
阴道毛滴虫和口腔毛滴虫5种同工酶谱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Tv)和口腔毛滴虫(Trichomonas tenax,TT)的同工谱特征及其亲缘关系,寻找同工酶谱鉴别指标.方法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别进行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 MDH)、谷氨酸脱氢酶(glutamic dehydrogenase, GLDH)、6-磷酸-葡萄糖脱氧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5种同工酶染色,比较分析2种滴虫的酶谱.结果 MDH同工酶:2种滴虫只有相对迁移率(Rm) 52、85 2条区带相同,而Rm 34、42、94、100 4条区带在2种滴虫之间明显不同;GLDH同工酶:TV无显带,TT共分离出6条酶带;G6PD同工酶:TV只有Rm35、42、52 3条区带,而TT除了显示这3条区带外,还显示出其他迁移率更大的区带;ADH和Catalase均无区带显示.结论 MDH、GLDH和G6PD3种同工酶均具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宁市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学生蛲虫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蛲虫病是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常伴随烦躁、失眠、厌食、磨牙、夜惊、消瘦等症状,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农民进城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城市里出现了许多为解决其子女上学问题的“民工子弟学校”,为了解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学生蛲虫感染状况和流行特征,以便为防止和控制蛲虫病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6年6—12月对南宁市2所学校406名5—7岁小学生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毛滴虫体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方法:配制由牙垢等成分构成的培养基并进行口腔毛滴虫培养。以LES双相培养基作为对照,观察培养效果。在培养过程中,每隔24 h对各种培养基中口腔毛滴虫的繁殖情况、存活率和活动能力等作动态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口腔毛滴虫在4种培养基中均在3 d内达到生长高峰,但在培养基Ⅱ中存活时间超过15 d,而培养基Ⅰ(LES双相培养基)、培养基Ⅲ、培养基Ⅳ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3、11、9 d。此外,口腔毛滴虫在培养基Ⅱ中的虫体密度均大于其他3种培养基。结论:添加牙垢的培养基Ⅱ为培养口腔毛滴虫的最佳培养基,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教学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了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