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液体敷料对卧床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IA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1月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创面修复科收治的128例卧床IA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液体敷料治疗组和山茶油治疗组。比较两组IAD治愈情况、治愈所需时间;根据性别、年龄、失禁物、IAD严重程度、渗出量、细菌培养结果、血红蛋白水平及白蛋白水平,观察分析不同疗法对不同情况患者IAD预后的影响。结果:液体敷料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山茶油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男性患者、老年人(>65岁)、失禁物为小便、中等渗出量、IAD严重程度为中度与重度、细菌培养阴性及白蛋白水平低下(≤30 g/L)的患者中,液体敷料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山茶油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在血红蛋白水平较高(>90 g/L)或较低(≤90 g/L)的患者中,液体敷料组的IAD治愈率皆明显高于山茶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体敷料对治疗IAD具有重要价值,与传统的山茶油治疗比较,能够提高治愈率,特别是在男性、老年人、失禁物为小便、I...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辣椒碱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皮下注射MDA-MB-231细胞的方法建立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待肿瘤体积达到约100 mm3,将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辣椒碱低、中、高剂量(5,10,20 mg·kg-1)组,每组5只。辣椒碱低、中、高剂量(5,10,20 mg·kg-1)组裸鼠分别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辣椒碱,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溶剂,3 d/次,连续给药8次。每次给药前先检测裸鼠体质重和肿瘤体积,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各组裸鼠,计算肿瘤体积,称肿瘤质量,并计算抑瘤率。应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辣椒碱治疗后各组肿瘤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Toll样受体4(TL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辣椒碱低、中、高剂量(5,10,20 mg·kg-1)组裸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但肿瘤体积显著缩小(P<0.01),肿瘤质量显著减小(P<0.01),抑瘤率显著增大(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与模型组比较,辣椒碱低、中、高剂量(5,10,20 mg·kg-1)组肿瘤组织HMGB1和TLR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辣椒碱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HMGB1和TLR4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在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46例肝脏肿瘤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3D腹腔镜组22例和2D腹腔镜组24例,分析比较两组肝切除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 3D腹腔镜组与2D腹腔组肝切除术手术方式大部分肝切除术27.3% (6例)和25% (6例),小部分肝切除术68.2%(15例)和70.8%(17例),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3D腹腔镜组肝切除术手术时间短于2D腹腔镜组(150±62 min vs 205±94 min,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腹腔镜组与2D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267±233 ml vs 289±265 ml, P=0.774),术后住院时间(7.8±2.7 d vs 8.2±3.2 d,P=0.936),并发症发生情况(18.2% vs 25%,P=0.575),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2D腹腔镜比较,3D腹腔镜下清晰的三维立体视觉,解剖层次更清晰可辨,有助于肝切除术精细操作,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4.
腋窝反向淋巴制图(axillary reverse mapping, ARM)技术是指在腋窝淋巴结切除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和/或前哨淋巴结切除术(sentinel lymph node dissection, SLND)中显示上肢淋巴管道并对其予以保护, 从而降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 是针对乳腺癌手术治疗的一项新兴技术, 目前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外相关临床试验, 分析ARM淋巴结和淋巴管的显示方法, 评估保留ARM淋巴结和淋巴管的可行性, 评价ARM技术对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后放疗(post-mastectomy radiation therapy, PMRT)对局部淋巴结阳性行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针对不同的pN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率(lymph node ratio, LNR)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术后放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98年2月至2007年3月152例行保乳手术并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原发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比较LNR和pN分期对患者预后的指导意义, 并在LNR基础上, 根据PMRT与否比较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 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  结果  152例患者被分为pN1(114例)、pN2(23例)、pN3(15例), 其中LNR < 0.21为114例, 位于0.21~0.65为26例, >0.65为1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切检总数、pN、LNR、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状态、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状态、放疗与否均与DFS、OS具有相关性(P < 0.05), 诊断年龄和化疗方案仅与OS具有相关性(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LNR、PMRT依然是DFS、OS的独立预测指标(P < 0.05), 而p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分析时仅在LNR < 0.21术后放疗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LNR作为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可用于评价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针对不同的LNR分级, 需要进一步细化PMRT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辣椒碱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设立辣椒碱(25,50,75 μmol·L-1)组以及空白组,采用穿透小室(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分别检测辣椒碱(25,50,75 μmol·L-1)干预乳腺癌MCF-7细胞24 h后和空白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辣椒碱(25,50,75 μmol·L-1)干预乳腺癌MCF-7细胞24 h后和空白组细胞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1)和DNA聚合酶δ催化亚基p125的编码基因POLD1(POLD1)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辣椒碱(25,50,75 μmol·L-1)干预乳腺癌MCF-7细胞24 h后和空白组细胞中SIRT1和DNA聚合酶δ催化亚基p125(p12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辣椒碱(25,50,75 μmol·L-1)干预乳腺癌MCF-7细胞24 h后,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迁移率和侵袭率显著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效应(P<0.01);与空白组比较,辣椒碱(25,50,75 μmol·L-1)干预24 h能显著下调乳腺癌MCF-7细胞中SIRT1,POLD1 mRNA表达水平(P<0.01);与空白组比较,辣椒碱(25,50,75 μmol·L-1)干预24 h能显著降低乳腺癌MCF-7细胞中SIRT1和DNA聚合酶δ催化亚基p125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辣椒碱能显著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中SIR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POLD1 mRNA和p125的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SV)通过下调POLD1对MDA-MB-23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 CCK-8检测RSV对MDA-MB-231细胞活性的抑制能力。使用重组慢病毒转染MDA-MB-231细胞构建POLD1-OE及POLD1-NC细胞系,RSV分别刺激各细胞后,蛋白印迹法检测POLD1、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Transwell侵袭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各实验组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 RSV能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的存活率,同时能够降低POLD1、N-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上调E-cadherin的表达,且明显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但上述作用效应在POLD1过表达的MDA-MB-231中被一定程度拮抗。结论 RSV能够抑制MDAMB-231细胞的活性及EMT,下调POLD1是RSV抑制MDA-MB-231细胞EMT的关键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原癌基因蛋白质c-pim-1(Pim-1)在肿瘤组织中常表达增高且与肿瘤分期、预后密切相关.研究表明,Pim-1不仅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在肿瘤转移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多个信号传导通路可以调控Pim-1表达与活化,同时Pim-1也可影响通路中多个重要因子,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十分广泛,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淫羊藿苷(ICA)优化大鼠脂肪干细胞(rASCs)促进超长随意皮瓣存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择6周龄雌性健康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提取rASCs并鉴定其多向分化能力及表面标志物。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B)实验检测不同浓度ICA(0、0.1、1、10 μM)对rASCs中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表达的影响。设置rASCs组(予未处理的rASCs)、ICA+rASCs组(予1 μM ICA预处理的rASCs)及空白对照组(予等体积PBS),每组3只大鼠,根据分组在皮瓣蒂部注射相应细胞悬液。于治疗后7、14、28 d评估皮瓣存活情况。治疗后28 d取皮瓣组织行组织学及WB实验,检测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胶原含量及各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rASCs具有成脂、成骨和成软骨分化的能力,CD29及CD44呈高表达,不表达CD45。WB结果提示ICA处理能显著提高rASCs中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ASCs组及ICA+rASCs组治疗后7 d、14 d的皮瓣存活面积比更高(P<0.05);在治疗后28 d,仅ICA+rASCs组的皮瓣存活面积比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组织学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ASCs组和ICA+rASCs组的皮瓣组织结构排列更为紧密,MVD、胶原含量显著提高(P<0.05)。WB结果显示,rASCs组和ICA+rASCs组的VEGF、PDGF-BB和FGF-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ICA+rASCs组的VEGF、PDGF-BB蛋白表达水平较rASCs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A能够提高rASCs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其优化rASCs促进大鼠超长随意皮瓣存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率(LNR)评价接受保留乳房治疗(BCT)并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是否优于pN分期.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7年间152例接受BCT并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原发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LNR和pN分期评价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价值.结果 152例患者中,pN1期114例,pN2期23例,pN3期15例.LNR≤0.20者114例,LNR为0.21~0.65者26例,LNR> 0.65者1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切检总数、pN分期、LNR、雌激素受体状态、孕激素受体状态、放疗均与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有关(均P <0.05);诊断年龄和化疗方案仅与患者的总生存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NR为影响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均P <0.05),而pN分期与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无关(均P >0.05).在不同pN分期中,LNR也与患者的预后有关.结论 在评价接受BCT、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预后时,LNR作为一个独立的预测指标,更优于pN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