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扶芳藤含药血清对大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包括对照组(正常大鼠胰岛细胞予正常大鼠血清培养)、缺血预处理组(获取胰腺前阻断腹主动脉再开放,胰岛细胞予正常大鼠血清培养)、扶芳藤治疗组(正常大鼠胰岛细胞予大鼠扶芳藤含药血清培养)、扶芳藤组和空白组(正常大鼠分别予扶芳藤提取物或蒸馏水灌胃,用于制备大鼠血清)。采用双硫腙(DTZ)染色法观察并计算胰岛数量;采用吖啶橙(AO)/碘化丙啶(PI)染色法,计算胰岛细胞存活率;采用胰岛素释放实验计算刺激指数(SI)来评价胰岛细胞功能;采用谷胱甘肽(GSH)及一氧化氮(NO)试剂盒测定胰岛细胞内GSH、NO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经DTZ染色后胰岛细胞呈特异性猩红色,各组间胰岛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胰岛细胞活性均逐渐降低,分离培养72 h后,与对照组比较,扶芳藤治疗组细胞存活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释放实验检测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及扶芳藤治疗组的SI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及扶芳藤治疗组胰岛细胞的GSH含量均升高、NO含量均降低、iNOS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扶芳藤能通过提高GSH、降低iNOS表达及NO产生,提高胰岛细胞存活率,增强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2.
分析12例平均年龄(15±1)岁儿童肾移植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儿童肾移植临床特点及外科移植技巧。移植前静脉输入胶体液维持血压,移植中供肾动脉与髂总动脉作端侧吻合,观察移植后肾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12例移植过程顺利,移植肾灌注良好,未出现吻合口狭窄、栓塞等并发症,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提示肾移植是治疗儿童终末期肾病的较理想手段,严格的配型选择、适宜的移植方式和围移植期处理,恰当的免疫抑制策略和良好的依从性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微小核糖核酸-183-5 p(miR-183-5 p)表达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9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PCa患者117例作为PCa组,同期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65例为BPH组.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两组样本组织中miR-1...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与开放手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8年12月收治120例鹿角形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CNL组79例,开放手术组41例,比较两种治疗手段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结石排净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PCNL组与开放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排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NL是治疗肾鹿角型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随着活体肾移植的广泛开展,如何保证活体肾移植供者的长期存活愈发引人关注。 目的:总结79名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评估情况,评价其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移植泌尿外科在2007-06/2010-08共完成亲属活体供肾移植评估79名,回顾分析供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及移植的效果。 结果与结论:经评估共有38名供者合格,所有供者手术时间1.0-2.0 h,供肾热缺血时间15 s左右,冷缺血时间1.0-2.0 h,围手术期间无外科及内科并发症发生。随访至2011年8月,所有供、受者均正常生存,移植肾功能均保持在正常范围。采用比较严格的供者评估方式是保证供者长期存活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背景:胰岛移植后可能发生有害的组织不相容性反应,影响细胞的存活及功能.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移植中早期胰岛细胞的损害程度及原因.方法:采用脑死亡自愿捐赠器官供者的胰腺,采用胶原酶P进行消化分离胰岛细胞,测定不同冷缺血时间下胰岛细胞损害程度.将胰岛细胞与血液进行分组培养,HLA匹配组:受者全血+胰岛细胞,受者全血+胰岛细胞+肝素:错配组:受者全血+胰岛细胞,受者全血+胰岛细胞+肝素;对照组:受者伞血+RPMI1640.观察移植早期可能出现的胰岛细胞损害.结果与结论:胰腺切取顺利,在冷缺血5 h以内胰岛细胞活性率都在80%以上,超过8 h活性胰岛细胞数量只有19%甚至更低.人胰岛暴露于未经抗凝的人血液中,胰岛将诱发一个迅速血细胞消耗.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显示,无论HLA错配还是匹配与对照组相比较血细胞都发牛明显的消耗:加入肝素后HLA错配组及HLA匹配组血细胞消耗反应明显减轻;HLA匹配组胰岛细胞体外培养24 h活性胰岛细胞数量高丁HLA错配组(P<0.05),说明良好组织相容性有利于胰岛细胞存活.结果提示冷缺血时间对胰岛细胞活性的影响很大,在冷缺血时间小于5 h的情况下获取的胰腺可以用于临床胰岛细胞移植的胰腺获取;移植到血液的胰岛细胞会有普遍性的炎症性损害及HLA相关性损害.  相似文献   
7.
儿童肾移植手术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12例平均年龄(15±1)岁儿童肾移植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儿童肾移植临床特点及外科移植技巧.移植前静脉输入胶体液维持血压,移植中供肾动脉与髂总动脉作端侧吻合,观察移植后肾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12例移植过程顺利,移植肾灌注良好.未出现吻合口狭窄、栓塞等并发症,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提示肾移植是治疗儿童终末期肾病的较理想手段,严格的配型选择,适宜的移植方式和围移植期处理,恰当的免疫抑制策略和良好的依从性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背景:了解个体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型和基因型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中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36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频率、单型频率和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多态性分析,于2007-01/2008-0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移植配型实验室完成.参试者:36例行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供受者,均为有血缘关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人.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干板进行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分型,应用PCR-SSP的方法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Ⅱ基因分型,计算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各位点基因频率和单型频率.主要观察指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型和单型.结果:36例供受者中共检测出人类白细胞抗原-A位点抗原11种,人类白细胞抗原-B位点抗原24种,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位点抗原13种,呈现出丰富的多态性.144条单型中,A2-B46、A11-B60、B46-DRB1*09、B60-DRB1*15、A2-B46-DRB1*09等5条单型的频率高于0.05,共有10种A-B单型和9种B-DRB1单型呈现出显著的连锁不平衡.36例供受者与其他地区汉族人群的人类白细胞抗原-A-B单型频率比较,发现广西汉族A-B单型的分布与湖南、台湾等南方人相似,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态性及地区性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9.
背景:了解个体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型和基因型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中有重要意义。 目的:分析36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频率、单型频率和特点。 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多态性分析,于2007-01/2008-0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移植配型实验室完成。 参试者:36例行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供受者,均为有血缘关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人。 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干板进行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分型,应用PCR-SSP的方法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Ⅱ基因分型,计算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各位点基因频率和单型频率。 主要观察指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型和单型。 结果:36例供受者中共检测出人类白细胞抗原-A位点抗原11种,人类白细胞抗原-B位点抗原24种,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位点抗原13种,呈现出丰富的多态性。144条单型中,A2-B46、A11-B60、B46-DRB1*09、B60-DRB1*15、A2-B46- DRB1*09等5条单型的频率高于0.05,共有10种A-B单型和9种B-DRB1单型呈现出显著的连锁不平衡。36例供受者与其他地区汉族人群的人类白细胞抗原-A-B单型频率比较,发现广西汉族A-B单型的分布与湖南、台湾等南方人相似,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态性及地区性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10.
量子点技术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量子点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8-01/2007-04关于量子点生物成像文章.检索词“quantum dots,biological imaging,bioconjugates,fluorescence imaging”限定文章的语言种类为“English”.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量子点的特点及表面修饰.②量子点在不同的生物组织细胞中的成像应用.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31篇,关于量子点的特点及表面修饰的14篇,关于量子点在不同的生物组织细胞中的成像应用17篇. 资料综合:量子点(quantum dots,QDs)是一种新型纳米荧光材料,现有技术能将量子点与生物分子结合在一起作为一种高亮度而稳定的荧光探针用于生物成像.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纳米材料量子点,在多种类型的生物成像研究中较传统的有机荧光素和荧光蛋白而言具有更加优越的特性,使研究者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对单个细胞、组织、甚至活动物的基因、蛋白质和药物靶点进行研究,为疾病机制的阐明和临床诊疗提供有力帮助. 结论:量子点荧光标记材料具有信号稳定、标记简便、检测灵敏的优点,在生物成像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