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9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松涛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761-1762
该文首次对黑水城出土的一则西夏文药方进行翻译、释读与考校,认为此药方为调和脾胃、补中理气之"人参半夏散"方,其组方为"人参、南荆芥、黄耆、青皮、半夏蒂、槟榔、白术、五味子、天门冬、柴胡、茯苓、山楂、麻黄根",此西夏文药方所依据的底本应为某种已佚汉文医籍。  相似文献   
2.
黑水城出土文献数量众多,除汉文文献外,还保存有大量的西夏文文献,尤其是西夏文世俗文献已成为研究西北民族特别是党项民族的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原始资料.西夏文医药文献是世俗文献的重要部分,是研究西夏医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对这些西夏文医药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释读与研究,将为西夏医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更为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一些已佚古方在今天的临床医学上仍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黑水城出土的四则西夏文治风癞疮治医方进行破译、考校,认为这四则医方为"治一切风癞疮医方""治大人小儿面生疳疮方""治身上遽生硬红风疮""治一切癞疥疮方",这四则医方中既有内服方药,也有外用药物,其性质应为西夏民间偏验方,应为西夏民间医家所撰,在民族中医文献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对《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0册,编号HHB.NO.4979所载西夏文医方进行了释读、考校,认为此药方为消水肿之“鹿角霜丸”,组方为“附子、鹿角霜”,其所依据底本可能与《太平圣惠方》之“神仙服鹿角法”具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黑水城出土的两则西夏治妇科病方,探讨了西夏民族的医学理论与中原医药文化的交流及相互影响。对"治妇人心痛方"和"治妇人血风病方"两则医方进行整理、破译与释读,并从病因病机、组方遣药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这两则医方地域色彩明确,属于偏验方性质,应为西夏本土民间医家抄录而成。可以确定,西夏医学理论多借鉴中原医学理论,其医学水平远远低于中原医学水平,反映了中原医学文化对周边民族医学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0册所载编号为ИHB.NO.4384的医方计9页,其中第7页和第4页缀合后为一完整医方.此医方原无方名,其药物组成为川乌头、苍术、茴香.经核查汉文医籍,此医方应定名“三仙丹”,其来源可上溯至《陈氏经验方》.《陈氏经验方》已佚,但从其他医籍引文来看,其行文平铺直叙,与这则西夏文医方所用的歌诀形式不同.故,这则西夏文医方所依据的文本,很有可能为“淳祐”之后的某种汉文医籍.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对《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十册,编号H H B.NO.4384第6页所载西夏文药方进行翻译,认为此方为"治偏头病方",方药组成为"荆芥、川芎、青州蝎、独活"。此西夏文药方所依据的底本应为某种已佚汉文医方。  相似文献   
8.
梁松涛 《河南中医》2012,32(6):780-781
对黑水城出土的三则西夏文药方进行了翻译、释读、考校,确定此三则药方为治疗肠风泻血之椿皮散、经效散、二黄丸.初步厘清了药方来源并结合传世医籍进行了比较研究与综合考证.认为此三方所依据的底本应为某种已佚的汉文医书.  相似文献   
9.
梁松涛 《河北中医》2012,34(3):439-440
黑水城出土的刊布于《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0册编号为NHB.NO.4979医书7-4和7-5的3则西夏文手抄药方[1],因为文字障碍长期以来不为人知.笔者首次进行释读、考校与整理,认为均为治疗偏头痛之吹鼻方,第2个医方可确定为"荜拨散".此文献所载之方与中原医籍有密切关系,但为现存古医籍所不载,应为中原医籍已佚之古方.  相似文献   
10.
首次对黑水城出土的三则西夏文治疡医方进行破译、考校,认为这三则医方为"治一切恶疮方""治干湿疥疮方""治玉茎上生疮方",此三方用药均为外用药物治疗,其性质应属于西夏民间偏验方,所治疗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其撰者应为西夏民间医家,在少数民族医学史及中医文献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