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早期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的最佳作用阶段。方法选择98例颅脑损伤,随机分为超早期(伤后6~12h,T1)、早期(伤后24~72h,T2)给药组及对照组(C)。给药组加用丹参注射液,观察各组伤后第1、3、5、7天颅内压(ICP)及第7、14天脑水肿情况,并加以比较。结果T1组伤后第3、5、7天ICP均明显低于C组(P<0.05),T2组至第7天ICP才明显低于C组(P<0.05)。伤后第7天重度脑水肿比率T1组明显低于C组(P<0.05),T2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14天脑水肿消退比率T1组及T2组均明显高于C组(P<0.05),但T1组更加明显(P<0.01)。结论超早期应用丹参注射液将更有利于减轻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及降低脑水肿所致高颅内压。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2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32例,伤后24h内采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物理及化学方法降温使直肠温度控制在37.8~38.5℃,余治疗方法同亚低温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情况。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患者伤后早期颅内压明显下降,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均未出现明显紊乱,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优良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同时T淋巴细胞转化率、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及CD4^ 、CD8^ T淋巴细胞均显著升高。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亚低温对颅脑伤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超早期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超早期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8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抽取32例行超早期微侵袭手术。30例超早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26例行缓期微侵袭手术,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超早期微侵袭手术组病人病后1周内意识障碍明显好转率高于缓期微侵袭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少于超早期骨瓣开颅组及缓期微侵袭手术组,近期疗效优良率高于超早期骨瓣开颅组及缓期微侵袭手术组,住院期间死亡率低于缓期微侵袭手术组。结论超早期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神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预后优良等优点,是最佳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致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方法.方法:将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对患者进行早期肠道内营养,乙组对患者进行周围静脉营养.动态观察其体重的变化及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结果:伤后14天,甲组体重减轻平均为2Akg,乙组体重减轻平均在8.5kg;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甲组为5例,乙组为12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进行肠道内营养的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实行周围脉营养患者.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肠道内营养,可有效地维持胃肠道功能、中和胃酸,维持胃肠内正常PH值.可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促进胃肠黏膜生长及刺激黏膜细胞的更新,直接和间接地维持胃肠道的生态平衡,保护胃肠道结构的正常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在降低应激性溃疡出血(SU)的发生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视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视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23例重型颅脑损伤伴发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就视神经损伤的早期瞳孔变化、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3例患者均有患侧瞳孔异常,但入院时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应消失、间接对光反应正常仅7例;视神经损伤伤后3天内确诊率56.5%(13/23),7天内确诊率91.3%(21/23);21例行保守治疗,2例行手术治疗。伤后1~3月视力恢复情况:能见视力(>0.05)30.4%(7/23),光感、眼前手动、眼前指数39.1%(9/23),失明30.4%(7/23)。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重视瞳孔变化的动态观察,早期发现伴发的视神经损伤并及时治疗,可使部分患者恢复视功能,减少失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危病人伴有肺部感染患者的救治中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伴有肺部感染的 64例神经外科患者随机抽取 3 1例病人行床边气管切开经气管套管纤支镜肺灌洗、吸痰、气管内给药 ,解除呼吸道阻塞。结果 :3 3例传统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分别为 87%、89%。纤支镜灌洗组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分别为 85 %、95 %。结论 :神经外科重危病人均有脑细胞代谢障碍 ,痰液聚集影响了脑组织的供氧 ,使病情急剧恶化 ,死亡率显著增加。纤支镜灌洗解决了肺部气体交换困难的这一关键问题 ,保障了脑供氧 ,改善了意识 ,使病人脱离了危险 ,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加坏死脑组织清除治疗外伤后恶性脑肿胀的疗效.方法 80例伴发外伤后恶性脑肿胀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40例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加坏死脑组织清除手术治疗,术后15 d及术后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对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标准大骨瓣减压加坏死脑组织清除手术治疗组患者术后15 d内颅高压发生率37.5%(15/40)、脑组织切口疝发生率32.5%(13/40),均明显低于单纯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组,分别为15.0%(6/40)和10.0%(4/40),P<0.05,伤后6个月患者优良(良好+中残)率(60.0%)显著高于单纯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组(40.0%),P<0.05.结论 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加坏死脑组织清除手术可有效降低外伤后恶性脑肿胀患者的颅高压,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开颅术中脑膨出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我科开颅手术中出现脑膨出的36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起因和对比手术方法改进前、后的病死率.结果:迟发性血肿的形成、严重颅底骨折造成的出血、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手术操作不当致下丘脑损伤、复合性损伤、脑血管调节功能受损等因素是造成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结论:改进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彻底及时地清除迟发性邻近或远隔部位血肿,缓慢降低颅内压,术中过度换气,控制性降压,必要时双侧大骨瓣减压、术后气管切开、亚低温及激素治疗是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探讨其对组织中N0与ET含量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取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损伤组、电针组三组,造模采用改良的Allens重物打击法,动态观察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及组织中NO与ET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电针可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在急性脊髓损伤早期(24小时内)可明显降低组织中NO的含量;电针能明显抑制脊髓损伤后组织中ET含量的升高,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作用逐渐加强。认为电针可以通过调节脊髓损伤后组织中NO与ET的含量变化,减轻继发性损伤过程,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血清神经组织蛋白S100(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来比较甲泼尼龙及地塞米松对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自2003~2006年同一时期伤后30min内即收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并行开颅手术患者75例,GCS评分为4~8分。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A组及治疗B组3组。对照组25例,行开颅手术但不使用激素治疗;治疗A组和治疗B组各25例。治疗A组入院后即刻静脉推注30mg/kg甲泼尼龙,治疗B组入院后即刻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mg/kg,对照组入院后立即注射同等体积的等渗盐水。定量检测各组患者伤后不同时相点血清S-100B蛋白和NSE水平。结果①治疗组(A、B组)均比对照组血清S-100B蛋白(在伤后6、12、24h)及NSE(在伤后1、6、12h)低(P<0.01或P<0.05);③治疗A组在伤后6、12、24h比治疗B组血清S-100B蛋白及NSE低(P<0.05)。结论甲泼尼龙疗效优于地塞米松,且越早使用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