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靶点进行预测与机制探讨。方法:利用中药网络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出黄芪桂枝五物汤中有效成分和相关靶标蛋白;运用网络可视化软件Cytoscape 3.5.1构建黄芪桂枝五物汤有效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借助STRING在线数据库进行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从Uniprot数据库中获取靶标蛋白的基因名称后,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功能富集分析,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在治疗DPN上的作用机制及原理。结果: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核心化合物有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7-O-甲基异丙醇胺(7-O-methylisomucronulatol),异鼠李素(isorhamnetin)等,核心靶标有前列腺素G/H合酶2(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2),热休克蛋白HSP90(heat shock protein HSP90),核受体共激活因子2(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2)等;PPI网络图显示黄芪桂枝五物汤有效成分中关键蛋白主要有CJun氨基端激酶(JUN),肿瘤蛋白p53(TP53),FO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转录因子P65(RELA),白细胞介素-8(IL-8)等;KEGG结果表明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作用与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有关。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信号通路作用于多种靶点发挥其药物功效,利用网络药理学通过多种数据库与统计分析软件可以有效预测与分析药物的潜在作用与起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脑心通胶囊联合西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VIP、万方和CBM,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至2017年6月4日,检出所有脑心通胶囊联合西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关文献,2名研究员独立严格进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TSA v 0.9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共纳入22个RCT包括2 48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IMT(WMD=-0.20,95%CI[-0.23,-0.16])、斑块积分(WMD=-0.57,95%CI[-0.72,-0.41])、TC(WMD=-0.66,95%CI[-0.82,-0.50])、TG(WMD=-0.48,95%CI[-0.73,-0.22])、LDL-C(WMD=-0.57,95%CI[-0.92,-0.23])、HDL-C(WMD=0.16,95%CI[0.10,0.21])、hs-CRP(WMD=-0.82,95%CI[-1.16,-0.48])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RR=1.477,95%CI[0.98,2.2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当。试验序贯分析提示脑心通胶囊联合西药改善IMT疗效显著,证据确切。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西药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头孢硫脒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查寻国内外关于头孢硫脒临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的报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由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5篇文献,共收集观察组病例1913例,对照组病例187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头孢硫脒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35, 95%CI(0.27, 0.4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其他同类药物相比,头孢硫脒的临床安全性相对较好,但临床应用中仍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更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补充验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