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LA治疗123例阑尾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85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19例,慢性阑尾炎11例。结果123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120min,平均42.0min。术中出血2~10ml。腹腔残留感染1例,保守治愈。123例随访3~20个月,平均8个月,无肠梗阻发生。结论LA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美容、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改良Devine术矫正小儿隐匿性阴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隐匿性阴茎的矫形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改良的Devine术治疗小儿隐匿性阴茎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所有患儿阴茎外观满意,伸直好,无并发症。结论改良Devine术治疗小儿隐匿性阴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杨梅总黄酮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通过H2O2诱导建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利用噻唑蓝(MTT)染色法研究杨梅总黄酮对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MDA、LDH、SOD、NO含量的测定研究杨梅总黄酮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杨梅总黄酮各给药组细胞存活率及SOD、NO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和LDH漏出量显著降低。结论:杨梅总黄酮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达到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麻疹控制预防工作中应用强化免疫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地区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对麻疹的控制预防工作中实施强化免疫,并与2015年1月—12月的常规预防效果进行对比,比较麻疹患病率及儿童疫苗漏种情况.结果 实施强化免疫防护行为后,本地区患麻疹的概率(6.82%)以及儿童疫苗漏种率(0.93%)显著低于实施前(32.65%,28.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麻疹的控制预防工作中强化免疫干预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疾病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睾丸附件扭转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35例睾丸附件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28例手术治疗,行睾丸附件切除;7例因拒绝手术予以保守治疗。结论:对明确诊断或有高度怀疑时,应积极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HoL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膀胱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膀胱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对在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V6.3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信息源筛选到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iew Manager4.2软件作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显示:钬激光切除术术中出血少,术后膀胧冲洗例数少,导尿管留置时间短;术后并发症风险小,原位癌复发率低(Z=2.11,P=0.04).结论 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HoLRBT)是膀胱癌临床治疗的可靠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7.
海蛇药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蛇类临床应用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是祛风通络,攻毒的要药。随着生态平衡的破坏,产量日趋减少。市场供不应求。要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问题,必须开辟新的药源。本文就海蛇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手术去势后间歇性内分泌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月晚期前列腺癌患者62例,睾丸去势手术后分别采用间歇性、持续性内分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0.0±7.2)个月,两组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临床症状差异较治疗前均取得明显改善。间歇组生存率为90.3%(27/31),显著优于持续组。结论相比较持续性内分泌治疗,间歇性内分泌治疗可延缓前列腺癌患者病程进展,缓解病痛,是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7月~2010年10月应用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150例上尿路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150例患者均Ⅰ期成功建立经皮肾脏通道,143例Ⅰ期手术成功,结石清除率为95.3%;7例患者经体外震波碎石(ESWL)或Ⅱ期手术治愈。结论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并发症少、结石清除率高,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首选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移行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TZPSAD)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0~10.0 μg/L 和 10.1~20.0 μg/L时诊断前列腺癌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至2009年8月在本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资料,以PSA 4.0~20.0 μg/L且有经直肠B超测量前列腺移行带资料的1 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计算评估PSA和TZPSAD诊断前列腺癌的意义.分析PSA和TZ PSAD不同临界点在PSA 4.0~10.0 μg/L和10.1~20.0 μg/L范围内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力.结果 40例(21.2%)诊断为前列腺癌,PSA 4.0~10.0μ/L时前列腺癌的阳性率为20.5%(16/78),PSA 10.1~20.0 μg/L时前列腺癌的阳性率为21.6%(24/11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4).PSA4.0~10.0 μg/L时,PSA和TZPSAD预测前列腺癌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69和0.702;PSA10.1~20.0 μgL时,PSA和TZ PSAD预测前列腺癌AUC分别为0.463和0.730.TZPSAD 0.370和0.500 ng·ml-1·ml-1分别在PSA4.0~10.0和10.1~20.0 μg/L的诊断效力最大,其敏感性分别为68.8%和70.8%,特异性分别为72.6%和70.1%,结论 TZPSAD在PSA 4.0~ 10.0和10.1~20.0μg/L时诊断前列腺癌的效力均明显优于PSA,可明显提高PSA诊断前列腺癌的阳性率,减少不必要的前列腺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