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附子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如祥 《新中医》1993,25(5):54-55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味辛,性大热,有毒,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祛寒镇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附子多含乌头碱、中乌头碱,其药理作用主要是兴奋迷走神经,并对中枢神经及末梢神经有兴奋及  相似文献   
2.
浅谈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分型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如祥  韩渝 《国医论坛》2007,22(1):16-16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成因外有六淫入侵,内涉经络脏腑及筋骨,除按常规治疗外,另从虚、毒、瘀、痰等方面入手,是治疗本病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林如祥 《国医论坛》2011,26(5):20-20
近年来,胆囊疾患患病率呈普遍上升趋势,主要有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管肿瘤、肝外胆管肿瘤等,尤以胆结石居多。胆结石目前中西医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大多采用切除胆囊术或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中医认为,胆附于肝,肝胆互为表里,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内藏清净之汁。  相似文献   
4.
来函摘登     
编辑同志: 我是基层卫生院一名普通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业医30余载,耕读《新中医》16年,《新中医》既开阔了我的视野,又成为临床参鉴的指导良师。贵刊1998年第5期刊登的《宫血饮治疗崩漏117例疗效观察》,提示了治血求本从肝肾,临症处理求病因的治疗大法。余以此方为基础,根据不同病因及个体差异治疗妇科出血病证百余例,获较好的疗效。现择举一二,汇报于贵刊作者及编辑老师,以示感谢!  相似文献   
5.
林如祥 《国医论坛》2012,27(3):45-45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中医“血证”范畴,历代医家及有关论著对血证均有较详尽的论述,此将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治疗浅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朱丹溪《平治会萃·血虚阴难成易亏论》说:“阴气一亏伤,所变之证,妄行于上则吐血,衰涸于外,则虚劳,妄返于下则便红.”  相似文献   
6.
论失眠辨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关于睡眠的理论有阴阳学说、营卫学说、神主学说、脑髓学说、魂魄学说。《黄帝内经》提出营卫循环的睡眠理论 ,把睡眠功能归于有免疫功能的卫气 ,意义殊深。失眠乃人的机体外受六淫之侵 ,内伤七情 ,以及先天禀赋 ,生理机能失调 ,破坏了心、肝、胆、肾、脾、胃之间正常生理和谐 ,产生了火、虚、痰、瘀的病理变化 ,五脏气血阴阳失去平衡导致失眠 ,因此治疗失眠从火、虚、痰、瘀辨治  相似文献   
7.
林如祥 《国医论坛》2002,17(1):37-37
妇女行经之期口腔溃疡 ,定期反复发作 ,经久不愈 ,致使月经紊乱 ,经量增多或减少 ,如不详加辨证 ,治疗每多罔效。笔者根据肝为藏血之脏 ,女子以肝为先天 ,赖胃气以司月事 ,以及肝与各经脉循行的关系 ,从肝治疗口腔溃疡 ,收到满意疗效 ,今举验案 3则 ,以飨同道。1 疏肝解郁 泻火清热刘某 ,34岁 ,1 997年 1 0月初诊。每遇月经来临 ,胁肋胀痛 ,心烦口苦 ,舌红苔黄 ,经行色红量少 ,少腹及腰背胀痛 ,口腔及舌尖溃疡 ,难以食饮 ,前医尽投清热泄火、凉血消炎之剂 ,治之罔效 ,历时月余不愈。诊时上症俱在 ,且脉弦数。辨为肝郁气滞 ,血壅热结。治以…  相似文献   
8.
来函摘登     
林如祥 《新中医》2005,37(11):29-29
《新中医》编辑部:贵刊2004年12期刊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体会》一文对笔者启迪颇深,笔者效仿此法[原方为通络定痛汤:当归20g,丹参、磁石(先煎)各30g,延胡索、郁金各15~30g,白芍30~60g,柴胡、制乳香、制没药、青黛(包煎)、甘草各10g。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灵活加减治疗本病,屡获效验。本病临床较为多见,尤以中老年居多,病发多为夏秋之季,急性期采用抗炎、  相似文献   
9.
来函摘登     
林如祥 《新中医》2005,37(6):47-47
编辑同志: 贵刊2004年第4期刊出《唐汉钧教授治疗臁疮经验介绍》一文,余拜读后颇受启发。该文指出臁疮“急性期以湿热蕴阻为标,脾虚失运为本;慢性期以经脉瘀滞为标,脾肾亏虚为本”,这对治疗臁疮具有指导性意义。该病在本地亦屡见不鲜,且流传着“臁二臁患三年,三年不愈七十二年……”的顺口溜。余认真领会唐教授的治疗思想,运用临床,将治愈患者举例如下。陈某,女,14岁。患臁疮不敛5年余,视其患处,脓水淋漓清稀,边缘奇痒难忍,色泽紫暗。忆及唐教授之教诲,仿活血化瘀,健脾渗湿,扶正败毒之法。处方:萆薢、土茯苓、黄芪各30g,薏苡仁、鹿角霜各20g,赤芍、桃仁、淫羊藿、白芥子、当归、黄柏各15g,红花10g,甘草3g。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5剂。外以一枝蒿、苦参、透骨消、鲜威灵仙叶、椿根皮适量捣细敷患处。半月康复,至今尚无复发。余仿此法治愈本病10余例,效果彰著。特向贵刊及其作者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