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7篇
  2019年   1篇
  200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和评价奥西替尼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经病理学或细胞组织学确诊的Ⅳ期或术后复发转移的,经过一代EGFR-TKIs治疗进展后均接受奥西替(80 mg 1次/d口服)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观察药物的近期疗效及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32例患者中,部分缓解(PR)13例(40.6%),疾病稳定(SD)16例(50.0%),疾病进展(PD)3例(9.4%),总体客观缓解率(ORR)达40.6%,总体疾病控制率(DCR)达90.6%。全组人群中位PFS为9.3个月。奥西替尼的疗效与性别、吸烟状态、ECOG评分等各临床特征均无明显关系(P>0.05)。PFS与治疗方式(治疗线数)有关(P<0.05),ORR与T790M突变状态有关(P<0.05)。奥西替尼治疗的脑膜转移患者15例中,部分缓解6例,疾病稳定7例,进展2例,ORR为40.0%,DCR为86.7%。所有32例服用奥西替尼的患者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中,腹泻和皮疹最常见,其中1~2级腹泻9例(28.1%),1~2级皮疹6例(18.7%),未出现间质性肺炎,全组患者均无因不良反应而停药或减量。结论 奥西替尼对于一代EGFR-TKI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耐药后的治疗有效,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2.
伤寒以六经辨证,温病以三焦论治,虽然六经、三焦同是以症候群为辨证论治的法则,但三焦既是代表疾病的初、中、宋三期,复以上焦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指肝肾,又是代表部位病变。复结合卫、气、营、血而叙述三个时期、三个部位的症候群,这样就若网在纲地完成辨证论治的体系。这是前肾根据传染病发病的一般现象和机体反应各个阶段中,总结出来的治疗规律,用以指导实践。兹述其意义如下:  相似文献   
3.
喘是-种难以根除的慢性疾病,患者常有十年至二十年的病史,甚至纏綿終身。發病的原因,是由於气管枝狹窄痙攣,或粘膜腫脹,分泌过盛,障碍呼吸而成。也有因为分布於气管枝括約筋之迷走神經被刺激而起的,世俗叫做哮喘。其实哮与喘是有區別的,呼吸急促謂之喘;喉中有声謂之哮,又有分作气喘痰喘的,但是指一部份的病因而說,不够全面,据中医文献的記載,喘的原因,有因於風寒、火熱、停飲、停水,又有因於肺病,心臟病所引起的。由於  相似文献   
4.
結核病在人類中間流行的歷史很久,流行的區域極为廣泛。祖國医学中論及虚劳病首推內經,如玉机眞脉論說:“脈細、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宣明五气篇說:“久視伤血、久臥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謂五劳所伤”。扁鹊难經提到虛損的脈象說:“損脈之为病,……一損損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于血脈,血脈虚少,不能荣于五脉六腑,三損損于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为肌膚,四損損于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于骨,骨痿不能起于牀。”以上二部經典文献,是我國在公元  相似文献   
5.
一、消腹水问题消腹水的方法,原则上不外攻和补两种。腹水水肿的见证是脾虛、气滞、三焦不利及肾与膀胱不化气等一系列病理表现。而最根本的问题是脾虚,故补脾应视为治疗之重点;但在临床症状以标实为主的情况下,攻泄利水也是必须的。攻补两法的运用原则要看临床表现的“虚”与“实”来决定。腹水证体气偏虚或久病等以补脾的方法为主,可以达到补正与袪邪的目的;体气偏实或初病等以攻邪方法为主,可以达到袪邪以养正的目的。但最后收功都应当是补脾。当然,  相似文献   
6.
温病之名,首见于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有:“厉大至,民善暴死,”和“温厉大行,远近咸若,”等语,是指出温病多以急性发作和有传染性的。阴阳应象大论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金匮真言论有:“藏于精者,春不病  相似文献   
7.
前言我院癌瘤研究小组,在中西医团结合作下,从中医理论出发,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辨证分类,对食管癌试行分类,以助临床工作,初步划分的类型提出于下:类型的划分食管癌在祖国医学属于噎膈范畴,古人对噎膈亦曾有五噎五膈和十膈五噎的分类,虽被张子和斥为“浪分支派,其惑滋甚”,伹亦各有所据,如肘后方,巢氏病源谓五膈为忧、恚、气、寒、热,五噎为气、忧、食、劳、思。又如证治汇补、医心方谓噎膈分为气滯、血瘀、火炎、痰凝、食积五种。各据病因病理作不同划分。我们为了进行辨证论治,容易掌握病情及治疗规律,试在古人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精神气色、形体盛衰、舌苔、脈象等,初步分为阳虚气滞、阴虚血枯、肝旺火盛及  相似文献   
8.
一、源流祖国医学第一部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内经的名字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现在通行的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二书。素问的名字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序,仲景著伤寒,撰用素问九卷,九卷就是现在的灵枢(详见灵枢综概)。以素问灵枢二书合为内经的是皇甫谧,他在甲乙经序内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灵枢之别名)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内经的成书经过如此。关于著作年代的考证,自来学者有多种的意见,冠以黄帝二字,说是黄帝岐伯问答之辞,当然是后人的假托。  相似文献   
9.
伤寒以六經辨証,溫病以三焦论治,虽然六经、三焦同是以症候群为辨証论治的法則,但三焦既是代表疾病的初、中、末三期,复以上焦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指肝肾,又是代表部位病变。复结合卫、气、营、血而叙述三个时期、三个部位的症候羣,这样就若網在綱地完成辨証论治的体系。这是前贤根据传染病發病的一股现象和机体反应各个階段中,总結出來的治疗規律,用以指導实踐。茲述其意义如下:  相似文献   
10.
温病有新感和伏气的学说,古人以四时非常之气,刺激机体,一感即病者名曰新感,感而不病,病邪潜伏机体之内,遇机而发者名曰伏气。最初在内难及仲景书中,多以伤寒为新感,温病为伏气,以后通过历代名家临床实践,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