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近期疗效。方法:220例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10例)采用常规治疗。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组(110例)应用葛根索注射液500mg联合黄芪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均每日1次;除不用洋地黄制剂、消心痛、硝酸甘油等扩血管药物外,其余治疗同对照组。两组均10d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观察用药前后心率(HR)、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等心功能参数,以及心功能分级、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CO、LVEF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和P〈0.01);药物不良反应和毒性作用发生率(8.2%和0)明显低于对照组(23.6%和14.5%,P〈0.05和P〈0.01)。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近期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3.
本研究主要探讨鸦胆亭(bruceantin,BCT)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迁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采用MTT法检测BCT对NSCLC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采用集落形成、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及RT-qPCR实验分别检测与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等的相关蛋白及miRNA、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基因预测网站预测miRNA的下游靶基因。结果显示,BCT对NSCLC细胞株有强大的细胞毒作用,对H1299、PC-9和A54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12±0.02、0.31±0.20和2.07±0.70μmol·L-1。当0、0.03、0.15和0.75μmol·L-1BCT分别作用H1299细胞24 h后,其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呈现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值得关注的是,多种与细胞迁移与侵袭相关的miRNA,如miR-29a-3p、miR-21-3p、miR-183-5p与miR-34b-5p的表达水平随着BCT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尤其对miR-29a-3p的作用最为明显;通过基因预测网站预测整合素β1(integrinβ1,ITGB1)可能为miR-29a-3p的靶基因;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显示,多种与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相关的蛋白,如整合素家族多种蛋白以及下游β-catenin、p-Sr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的表达均呈浓度依赖性减低,其中ITGB1蛋白降低最明显;而RT-qPCR结果显示ITGB1的mRNA表达与给药浓度无关。由此推测,BCT有可能是通过上调miR-29a-3p抑制ITGB1蛋白的表达,且与其mRNA水平无关,深入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初步提示BCT在NSCLC的治疗中具有继续开发的研究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庆马齿苋中山奈酚和槲皮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1200 Series,Eclipse XDB-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甲醇-0.2%磷酸(45∶55),流速1.0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360 nm。结果山奈酚进样量在0.448~2.24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6.90%,RSD=0.63%(n=6);槲皮素进样量在0.496~2.48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8.10%,RSD=0.45%(n=6)。结论此方法重复性好,精确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保险子关节区局部外敷联合[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关节区疼痛和张口受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综合牙科就诊的68例TM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云南白药保险子外敷联合[牙合]垫治疗)32例,对照组(安慰剂外敷联合[牙合]垫治疗)36例。以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为治疗结束,记录患者治疗时间。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治疗后利用视觉类比评分(VAS)评价关节区疼痛程度,记录张口程度。结果最终试验组28例患者完成研究,对照组34例患者完成研究。试验组(13.44±4.46)与对照组(13.53±6.47)治疗时间(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及治疗后VAS下降,张口程度增加(P<0.05)。与本组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VAS下降,张口程度增加(P<0.05),对照组治疗后VAS缓解速率下降(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试验组治疗1个月及治疗后VAS下降,VAS缓解速率及张口程度增加(P<0.05)。结论云南白药保险子外敷联合[牙合]垫治疗可有效改善TMD关节区疼痛和张口受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ZA)与甲状旁腺激素(PTH)的联合应用对去势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对双侧卵巢摘除术12周后的大鼠行单侧胫骨水平骨切开术,并以髓内钉进行固定。所有大鼠在行骨折造模术后,随机接受赋形剂、ZA、PTH与ZA+PTH治疗。在治疗4或8周后,收集胫骨标本进行micro-CT、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所有药物干预方法都促进了骨痂形成、增加了骨痂强度;ZA+PTH组在相对骨体积(BV/TV)、骨小梁粗度和生物力学上表现出了最强的促进作用。结论 ZA与PTH联合应用对去势大鼠的骨折愈合有累加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SP7)在肝细胞中对凋亡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HepG2.2.15细胞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对照组为常规培养的细胞;转染组转染si-USP7,阴性对照组使用10%siRNA-mate转染试剂进行处理,各组均处理72 h。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USP7、P53、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USP7、P53蛋白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法检测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核心e抗原(HBeAg)的表达量。结果 对照组、转染组、阴性对照组USP7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74±0.01,1.00±0.06和1.73±0.01;P53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94±0.01,0.81±0.03和1.92±0.01;Bax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6.28±0.04,1.81±0.16,6.26±0.04;蛋白结果的趋势与基因一致。以上3组的HBV-DNA表达量分别为(1032.68±2.96),(...  相似文献   
8.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5%,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研究和新药开发迫在眉睫.本研究主要探讨千金子二萜醇衍生物的活性及其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千金子二萜醇为原料合成3个千金子二萜醇衍生物,采用磁共振验证结构;采用MTT法检测上述衍生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H12...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统计185例义齿相关性口腔黏膜病(denture-related oral mucosal lesions,DML)的类型及患病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问卷调查方式对2015年10月—2018年6月于我院口腔科就诊的配戴活动义齿的185例患者进行研究。详细记录DML种类及位置等,对患者进行指导及治疗后随访。以本研究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库检索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结果进行比较,明确DML在不同地区的差异。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义齿配戴者DML患病率为42.7%,男性患者显著高于女性(54.17%∶35.40%,P<0.05)。全口义齿配戴者DML患病率显著高于局部义齿配戴者(66.67%∶31.20%,P<0.05)。DML不同类型患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义齿性口炎(54.43%)、创伤性溃疡(34.18%)、纤维炎性增生(6.33%)、口角炎(5.06%)。结论:DML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的疾病。其中,义齿相关因素包括义齿类型、义齿配戴时间、义齿制作时间及清洁方式。义齿类型对DML的影响较义齿配戴时间更大。性别、民族及系统性疾病可能对DML的患病率有一定影响。国内各地区研究结果尚不能客观反映目前DML的患病情况,需要开展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0.
危重症早期血糖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危重症早期血糖变化与病情严重性及预后的关系和高血糖治疗反应。方法按自拟危重症标准选择病例,按入院血糖测定结果分3组:血糖<12 mmol/L为1组,血糖12~18 mmol/L为2组,血糖>18 mmol/L为3组。1、2、3组的病例数分别是231、34、29例。分析1、2、3组早期血糖变化与病死率的关系及对治疗的反应。结果1、2、3组入院血糖值分别为:1组9.46±1.37,2组13.34±1.15,3组22.73±4.52。1、2、3的病死率分别为:1组2.6%,2组20.59%,3组81.82%。1、2、3组高血糖治疗反应:1组除糖尿病用降血糖药,其余均不用降糖药,仅进行病因治疗,其6、12 h血糖呈进行性降低到正常。2、3组高血糖即使应用胰岛素降血糖,血糖虽有显著下降,但难以降至正常。结论危重症入院血糖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对降血糖的治疗反应越差。血糖<12 mmol/L的危重症,除糖尿病外,不用降血糖药血糖也可恢复正常,仅需动态监测血糖变化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