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04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共8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治疗组,患者为41例,该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患者45例,该组患者采取服用奥美拉唑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胜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即奥美拉唑联合自拟中药方的治疗方式对其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且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以股内侧穿支为血供来源的股前外侧区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0月—2021年6月, 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在行股前外侧皮瓣切取中未见旋股外侧动脉穿支或因穿支细小改用以股内侧穿支为血供来源进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的患者(男11例、女1例, 年龄24~64岁), 创面位于上肢者7例、位于下肢者5例。清创后的创面面积为8.0 cm×5.0 cm~24.0 cm×6.5 cm, 应用的皮瓣面积为9 cm×6 cm~25 cm×7 cm。移植皮瓣时, 将皮瓣内穿支或源动脉与受区血管蒂行端端吻合。对供区创面均行皮下减张美容缝合。术后, 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有无血管危象以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 观察皮瓣质地、供区创面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 采用自制改良皮瓣综合疗效评分表评价皮瓣修复效果。结果术后, 患者皮瓣均成活, 未发生血管危象;供区创面均顺利愈合。随访6~26个月, 皮瓣质地优良;供区创面仅遗留线性瘢痕, 无瘢痕挛缩或疼痛等不适。末次随访时, 12例患者皮瓣修复效果的总得分为75~95分, 平均为87分, 其中...  相似文献   
3.
建立红参须饮片的质量标准。方法 该研究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红参项下,对16个不同批次红参须饮片的性状及显微特征、水分、总灰分、浸出物、重金属及农药残留等进行检测;采用TLC法对红参须皂苷类成分进行薄层鉴别;采用HPLC法对红参须饮片的皂苷类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16个不同批次红参须饮片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均符合要求;水分平均值为7.72%,总灰分平均值为4.20%;人参皂苷Re与Rg1总含量平均值为0.57%,Rb1含量平均值为0.55%。结论 该研究为红参须饮片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准确可靠,该评价体系可用于评价市场上红参须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9月, 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合并骨骼或肌腱外露的手足创面患者, 其中男16例、女7例, 年龄23~68岁。扩创后创面的面积为3.0 cm×2.0 cm~11.0 cm×4.0 cm, 均采用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 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2.0 cm~12.0 cm×5.0 cm。将所有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皮瓣切取情况及携带穿支的数量与口径、腓浅动脉口径、血管蒂长度及腓浅动脉伴行静脉数量;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情况, 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综合评价量表评估皮瓣修复疗效, 采用感觉分级量表评定受区感觉功能。结果术中共成功切取24块皮瓣, 共携带56条腓浅动脉穿支, 穿支口径为0.20~0.70 mm, 7块皮瓣携带的所有穿支口径均<0.40 mm。19块皮瓣分别携带2条穿支, 3块皮瓣分别携带3条穿支, 1块皮瓣携带4条穿支, 1块皮瓣携带5条穿支。术中切取腓浅动脉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04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共8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治疗组,患者为41例,该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患者45例,该组患者采取服用奥美拉唑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胜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即奥美拉唑联合自拟中药方的治疗方式对其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且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穿支分布特点, 以及应用以其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用高频彩超于股前外侧区重点探测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髂髌连线)中点附近及近端粗大的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根据受区缺损大小和形状, 参考术前穿支定位, 设计并切取以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 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中用钢尺测量斜支主干发出点、穿支入皮点到髂前上棘间距离;用显微标尺测量穿支口径;统计穿支数目等数据。术后对皮瓣成活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随访, 末次随访时采用综合评价量表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 90~100分为优, 75~89分为良, 60~74分为可, <60分为差。结果共纳入84例患者, 其中男62例, 女22例;年龄14~82岁, 平均46.9岁;手部创面32例, 前臂6例, 上臂3例, 小腿10例, 足踝部33例;创面面积为6 cm×4 cm~20 cm×45 cm。84例患者共切取88侧皮瓣(4例为双侧皮瓣), 面积为7 cm×5...  相似文献   
7.
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 ALTF)自报道以来已有40年的应用历史,因其优点众多,目前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然而,由于ALTF解剖的复杂性和血管的变异性,学者们对于ALTF的解剖学研究、术前设计方法、术中切取方法以及切取理念和形式也在不断探索。现就ALTF的解剖、设计与切取方法,及近年来在临床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腓浅动脉穿支双叶皮瓣修复手指相邻2处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月, 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存在相邻2处创面患者, 其中男10例、女5例, 年龄25~51岁。清创后单处创面面积为2.5 cm×2.0 cm~7.5 cm×2.5 cm。创面均采用小腿腓浅动脉穿支双叶皮瓣修复, 双叶皮瓣的单叶面积为3.0 cm×2.0 cm~8.0 cm×3.0 cm。将所有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切取皮瓣数量、携带穿支数量和类型, 测量穿支和腓浅动脉口径及血管蒂长度。术后记录皮瓣成活情况及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记录供受区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 采用综合评价量表评定皮瓣修复效果, 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功能。结果术中成功切取15个双叶皮瓣, 共携带36条腓浅动脉穿支, 均为肌间隔穿支, 口径为0.2~0.8 mm;携带腓浅动脉口径为0.4~1.1 mm;血管蒂长度为3~8 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 未发生血管危象, 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2个月, 患者皮瓣颜色、质地均与手部正常组织接近, 其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 术中按照传统方法制备股前外侧皮瓣时, 发现穿支偏细, 口径不能满足血管吻合需求, 继续向上延长切口, 于大腿中上段寻找合适穿支, 并调整皮瓣设计, 切取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区创面。股前外侧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定期随访, 记录供区愈合与受区皮瓣存活情况, 根据综合评价量表评分标准评估皮瓣修复效果, 分为优(90~10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60分)。结果共纳入13例四肢创伤患者, 男9例, 女4例, 年龄20~65岁, 其中手及前臂创面4例, 足踝部创面9例, 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4 cm ~ 31 cm×8 cm。13例皮瓣术中可见横支发出18条皮穿支, 其中肌间隙皮穿支10条, 直接皮穿支8条。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6 cm~32 cm×10 cm, 1例皮瓣发生动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医脏腑理论、气血理论为基础探讨痛经与肝藏血功能的关系,进而论证肝藏血功能失常不仅是痛经产生的原因,而且也是痛经发展的结果,因而提出养血理肝法是治疗痛经的方法之一,此法涵盖了中医“理气、活血、止痛”的治疗内容,它不仅针对痛经病因进行治疗,而且防止了痛经的进一步恶化,为临床治疗痛经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