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观察并分析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到该院进行无痛胃肠检查的100例患者,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有30例患者。对右美托咪定组的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浓度为0.3 g/kg的右美托咪定5 m L,而对咪达唑仑组的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浓度为0.03 mg/kg咪达唑仑5 m L,注射结束10 min后,同时向两组的患者缓慢注入浓度为0.4mg/kg的依托咪酯,并观察注射后两组患者的反应,如果出现体动反应则及时注入依托咪酯5 m L。结果比较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在各时间点的状态,发现两组患者在心率变化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美托咪定组在可唤醒时间,依托咪酯使用量,体动反应发生率,注射疼痛反应发生率要明显小于咪达唑仑(P〈0.01),而在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检查效果良好,成功了降低了传统方法的多项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急性重症胆管炎是外科常见病,起病急,并发症多,病率高。C-反应蛋白(CRP)是在IL-6介导下由肝脏及外周淋巴细胞合成,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中的重要蛋白之一,是一种敏感的炎性标志物。在急性创伤和感染时其血液浓度急剧的升高。本研究就乌司他丁对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手术中CRP表达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树民  李辛洁  叶玉军 《山东医药》2010,50(14):110-110
2007~2008年,我们对120例妇科门诊手术患者采用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现将麻醉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选择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U组气管插管后静脉输入含5 000 U/kg乌司他丁的NS 100 ml,c组输入NS 100 ml.于麻醉前、插管后、给药后1 h、术毕0.5 h测定血清IL-4、IL-10水平.结果 术毕0.5 h U组IL-4、IL-10水平高于麻醉前,给药后U组的IL-4、IL-10水平均高于C组(P<0.05).认为乌司他丁能有效调控细胞因子,增加抑炎因子的分泌,阻止炎症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9年1月~2009年8月,我们对剖宫产术后患者采用0.15%罗哌卡因、0.125%左旋布比卡因复合曲马多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效果均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选择择期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后患者40例,年龄22~35岁,均为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R组和L组,各20例。两组麻醉和手术方法相同。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全麻)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4月期间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年龄〉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高血压Ⅱ~Ⅲ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对照组(B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手术结束前40min分别静脉微量泵入右美托咪定0-3μg/kg和生理盐水20mL,输注时间20min。记录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A组拔管期各时点平均MAP、HR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拔管期血流动力学波动,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温血灌注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保护技术是心脏围手术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也是术后患者度过危险期的关键。因此 ,中外众多学者都十分重视。近年来 ,有学者认为在体外循环中应用温血灌注技术 ,即用温血高钾停跳液诱导心脏停跳 ,冷血高钾停跳液维持及温血低钾停跳液再灌注 ,较单纯的冷血高钾停跳液对心肌具有更加有效的保护作用。本文拟在其临床应用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随机选择 4 8例单纯瓣膜置换术患者 ,其中男 30例 ,女 18例 ,年龄 38~ 6 5岁。将 4 8例患者随机分成二组 ,即温血组和冷血组。二组的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腰麻术后尿潴留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100例腰麻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在腰麻术后,超声诊断测量膀胱内尿量,达到尿潴留标准后选取关元、中极、双侧归来穴行电针治疗,频率2/100 Hz,连续波,电流强度2 m A起,留针30 min,共治疗1次。对照组患者尿潴留后,单纯嘱患者按摩下腹、听流水声并积极排尿。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腰麻后30 min至膀胱内尿量达到尿潴留标准的时间、输液量、膀胱内尿量,第1次自主排尿时间、第1次排尿量、排尿后膀胱内残尿量、置入导尿管例数,及术后第1天排尿通畅情况、下腹坠胀、排尿不尽感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患者膀胱内尿量达到尿潴留标准至术后第1次自主排尿时间较对照组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第1次排尿量大于对照组,排尿后膀胱内残尿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的导尿率为4.7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导尿率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明显缩短腰麻后尿潴留患者的自主排尿时间,促进排尿,降低导尿率。疗效肯定,无不良反应。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皮内针疗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图钉型和麦粒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疗法,又称埋针法,是古代留针方法的发展~([1])。具体来说,其是将针具刺入皮内,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利用其持续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皮内针法由《灵枢·官针》篇中所记载的"十二刺"中的"浮刺"针法发展  相似文献   
10.
郭平选  李辛洁 《山东医药》2007,47(35):109-110
2006年2月-2007年5月,我们将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无抽搐电休克(ECT)治疗精神疾病过程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