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70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瘀证与肝癌关系浅析——附1010篇(本)相关文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瘀证在肝癌中的分布规律。方法 :筛选建国以来国内公开报道过的有关原发性肝癌辨证分型的论文和肝癌辨证分型的中西医著作以及中医古典医籍 ,对文献中血瘀证及其症状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的文献中有 84 .86 % (2 13/ 2 5 1)提及“血瘀证”或与之意义相同的中医证候名称。所有纳入的文献共整理统计 14 16条中医基本证候 ,其中血瘀证有 2 6 3条 ,占 18.5 7%。结论 :初步认为肝癌的中医证候中以血瘀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2.
中医舌象计算机识别研究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静态舌图像计算机识别研究的关键环节出发,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舌图像的采集方面有必要引入正交设计、图像质量评价等方法以筛选出高标准、统一、实用的图像采集条件;图像分割研究可以考虑从多角度入手,综合使用多种分割方法,取长补短,以提高分割效果;同时采用Delphi评价法、多中心的网上专家判别等手段,大样本集中专家经验,综合各家的辨舌经验,建立科学规范的舌象诊断标准;当前舌象识别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舌的颜色领域,研究的方向有待向颜色以外的其他方面拓展,并最终由定性向定量转化,而实现舌诊内容的综合判别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微针刀治疗舰艇官兵骨骼肌肉系统慢性疼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海军某舰艇官兵中骨骼肌肉系统慢性疼痛患者97例,按患者治疗意愿分为微针刀组(52例)和药物组(45例),前者采用微针刀松解疗法治疗1~2次,后者采用药膏外敷治疗(2次/d,共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6周和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疼痛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各时间点微针刀组VAS评分均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但微针刀组疼痛缓解效果维持至治疗后3个月,药物组疗效未得到维持。治疗后2周、6周和3个月,微针刀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4.6%、78.9%和73.1%,均高于同时间药物组(57.8%、13.3%和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针刀疗法可有效缓解舰艇官兵骨骼肌肉系统慢性疼痛,且疗效持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借鉴Delphi法对中医专家舌色诊断经验的拟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医专家舌色诊断经验进行拟合研究。方法使用标准化舌象采集环境获取临床舌象,借鉴Delphi方法,邀请中医专家对舌色分类和舌色诊断进行4轮咨询,并借助舌色红绿蓝(RGB)分量的比较从侧面进行验证。结果通过4轮的专家咨询,最后将舌色分为淡白、淡红、红、绛、淡紫、紫、青紫和紫红8类;采集的1255幅舌图像中1072幅(87.0%)获得了一致的判别结果;不同舌色的RGB分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Delphi法是一种较好的拟合中医专家舌诊经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消痰通腑方对结直肠癌前病变模型小鼠结直肠黏膜上皮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介素-6(IL-6)/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脱氨酶(AICD)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柳氮磺胺吡啶组)、中药组(消痰通腑方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柳氮磺胺吡啶加消痰通腑方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四组采用AOM/DSS"四步三循环法"造模。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况及结直肠黏膜上皮病理情况,计算结直肠癌前病变成瘤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造模过程中(6周、14周、18周)小鼠结直肠黏膜上皮中NF-κB/IL-6/STAT3及AICD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运用消痰通腑方后,小鼠一般状况较模型组好。中西医结合组的成瘤率(33.33%)低于模型组成瘤率(50.00%)。在14周和18周,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的NF-κB表达水平变化不显著,而IL-6、STAT3和AICD表达水平均下调;与中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在IL-6和STAT3表达上差异不明显,但AICD表达显著低于中药组。结论消痰通腑方能够改善小鼠一般状况,降低结直肠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下调结直肠癌前病变小鼠直肠黏膜上皮中IL-6/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AICD蛋白表达水平,此作用途径可能是其降低结直肠癌前病变发生率、预防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人之脉象大体可从脉位、脉率、脉力、脉畅四个角度,分为浮和沉、迟和数、实和虚、滑和涩八种典型病脉,统称“八纲脉”。八纲脉为辨脉之提纲,可辨别病之表里、寒热、实虚、在气在血,为识脉辨证之捷径。证之临床,该方法提纲挈领,不仅有助于初学者去芜存菁,掌握脉学之要,而且直指临证,指导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寒热环境刺激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性肝癌模型大鼠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12只)、热环境组(12只)、寒环境组(12只)和空白对照组(6只)。模型组、热环境组、寒环境组通过灌胃DEN(按10 mg/kg体质量给予0.2%DEN灌胃,每日1次,5次/周,连续14周)建立诱发性大鼠肝癌模型,同时给予特定的寒热刺激(0±2℃,36±2℃),至20周末处死大鼠,观察大鼠的体质量、成瘤率、死亡率。免疫组化检测肝癌组织中PCNA、Ki-67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寒环境组和热环境组成瘤率、死亡率和肝癌组织PCNA及Ki-67蛋白表达分别呈现降低和增高趋势(P>0.05);热环境组大鼠肝脏组织PCNA和Ki-67的表达显著高于寒环境组(P<0.05)。结论:长期的寒热环境刺激能够对于DEN诱发性大鼠肝癌模型肿瘤生成、增殖和预后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机制可能与影响PCNA和Ki-67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医的优势在临床,临床能力是其传承的关键。《金匮要略》是现存最早诊治杂病的专著,作为一门临床基础课,肩负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治能力的重任。因此,《金匮要略》的教学应时刻以提高临证能力为中心实施,而临床辨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课堂和课后全方位的系统教学。文章从课堂促学、课后导学两个方面,就如何围绕提高临证能力这个中心进行《金匮要略》的教学提出部分观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乌药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乌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乌药叶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乌药叶中共分离到挥发油组分49种,占挥发油总量的76.73%。乌药叶挥发油主要由多环芳烃类、酮、醇、烯、酯类化合物组成。结论 乌药叶挥发油成分较多,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辨证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中医辨证规律。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756例在院COVID-19患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收集,按早期(起病时)、中期(病程为7~ 30 d)、后期(病程>30 d)不同病程阶段用频数法统计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发生率,运用层次聚类法对常见症状(出现率>5.0%)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专家经验总结其证候规律。结果 COVID-19患者早期(756例)症状以发热(52.25%, 395例)、咳嗽(43.25%,327例)、乏力(27.25%,206例)、胸闷(26.72%,202例)、气喘(17.59%,133例)及咯痰(5.03%,38例)最为常见,层次聚类分析将除咯痰外的5个症状聚为一类,提示该阶段湿遏肺卫的病机。COVID-19患者中期(383例)症状以苔腻(64.49%,247例)、苔黄(43.86%,168例)、苔厚(40.21%,154例)、咳嗽(34.73%,133例)、舌红(32.38%,124例)、大便不畅(25.85%,99例)、气喘(25.33%,97例)、乏力(25.07%,96例)、纳差(23.76%,91例)、口苦(14.36%,55例)、苔燥(12.01%,46例)、舌紫(12.01%,46例)、虚汗(11.49%,44例)、便秘(10.18%,39例)、白痰(8.62%,33例)、失眠(7.31%,28例)、恶心(7.05%,27例)、腹泻(6.79%,26例)和黄痰(6.27%,24例)为最常见,层次聚类分析将这19个变量聚为3类,分别提示该阶段湿阻肺脾、湿热内蕴和湿热化燥的病机。COVID-19患者后期(373例)症状以苔腻(50.94%,190例)、乏力(39.41%,147例)、咳嗽(37.80%,141例)、舌红(33.78%,126例)、气喘(32.17%,120例)、虚汗(23.86%,89例)、口干(22.79%,85例)、纳差(20.11%,75例)、大便不畅(19.30%,72例)、口苦(15.01%,56例)、白痰(10.72%,40例)、心悸(8.31%,31例)和苔少(8.04%,30例)为常见症状,层次聚类分析将这13个变量聚为2类,分别提示该阶段气阴两虚兼余湿未清和肺脾气虚兼余湿未清的病机。结论 COVID-19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证候呈现由表入里、由湿化热、由实转虚的规律性变化,症状上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