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1
1.
目的:观察滋阴补肾方对糖尿病并发尿微量蛋白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影响。方法:将气阴两虚证糖尿病并发尿微量蛋白的患者166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3例。对照组口服依那普利片,研究组口服依那普利片+滋阴补肾方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6和CysC水平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6%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的74.70%(P0.05);研究组治疗后咽干口燥、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和失眠等主要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24小时尿微蛋白排泄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血肌酐低于对照组,内生肌酐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hs-CRP、IL-6和Cys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阴补肾方治疗糖尿病并发尿微量蛋白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减轻肾脏损害程度和微炎症反应,和依那普利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消渴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疗效,对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I(SIRT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消渴方加减治疗,均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在糖化血红蛋白(Hb A1c)、24 h尿蛋白定量(Upro)、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Apo A)、载脂蛋白B(Apo B)、三酰甘油(TG)水平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SIRT1、AMPK、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并比较;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症状积分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自汗变化并比较;治疗结束后进行安全性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BUN、Scr、Hb A1c、Upro、TC、Apo A、Apo B、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BUN、Scr、Hb A1c、Upro、TC、Apo B、TG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Apo A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Apo A显著高于对照组,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SIRT1/AMPK、MDA、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MD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SOD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而观察组在SIRT1、AMPK水平上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对照组SIRT1/AMPK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SIRT1、AMPK、SOD显著高于对照组、MDA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IL-6、IL-8、TNF-α、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IL-6、IL-8、TNF-α、CRP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自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以上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消渴方能通过抑制DN患者氧化应激反应,降低DN氧自由基释放,改善SIRT1/AMPK通路,从而实现多环节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清眩方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均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并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清眩方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评分、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评分变化、脑血流速度指标(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的82.69%(P <0.05)。治疗7 d和14 d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与DHI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 <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血流速度指标(右椎动脉及左椎动脉、基底动脉)较治疗前均升高(P <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清眩方与“小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用于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恢复较好,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