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采用原核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表达梅毒螺旋体外膜脂蛋白TP17的载体,并进行酶切鉴定,为获得重组抗原TP17及其用于梅毒血清学诊断试剂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化学合成的寡核苷酸(oligo)通过PCIk的方法拼接成TP17目的基因的序列,并将合成好的序列克隆入pMD18-TSimple载体。以pMD18-TSimple-TP17为模板,PCtk扩增TP17基因片段。PCR产物通过1.5%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TP17条带,随后用EeoRI和XhoI对TP17回收所得片段及目的载体pET22b进行双酶切并连接。连接产物电转化至感受态细胞DH10B中后,挑取克隆,提取质粒并鉴定。最后将质粒转化至BL21菌株中。挑取克隆,提质粒,进行鉴定。结果:PCR扩增片段、双酶切均出现445bp大小的目的基因条带,与预期结果相符。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2b—TP17,为下一步用IPTG诱导BL21菌株表达重组目的蛋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陶文强  舒鑫  方海云  李常  李尹凤 《中医杂志》2012,53(17):1475-1477
目的 探讨补中益气汤对短肠综合征(SBS)患者肠道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2例SBS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中药组加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两组均在肠内营养治疗前、治疗3周时测定腹泻积分和血清瓜氨酸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腹泻积分及血清瓜氨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组间腹泻积分与瓜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中益气汤能够提高残余肠道吸收功能,改善腹泻症状,对SBS患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肝汤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脑出血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入院24小时后加入清肝汤口服或鼻饲,治疗1周后评价疗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降温效果、脑水肿程度,并行GCS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在体温、意识、脑水肿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清肝汤对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症状的改善、内环境的维持、脏器功能的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临床疗效较好,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 sTBI)术后患者预见性使用利多卡因气道给药后吸痰对颅内压( ICP)、高原波Lundberg-A波和B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的影响。方法50例行ICP监测和人工气道开放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在吸痰前ICP≥20 mm Hg,则预见性使用利多卡因气道麻醉,ICP<20 mm Hg时与对照组一样均行常规吸痰。记录术后5 d吸痰前后每天4个时点ICP变化、Lundberg-A和B波发生频次及其吸痰前后ICP变化和7 d内VAP发生率。结果两组常规吸痰ICP均升高。治疗组预见性气道局麻后吸痰,Lundberg-A波频次低,峰值低,VAP发生率26.09%;对照组Lundberg-A波频次高,峰值高,VAP发生率29.17%;未证实气道麻醉吸痰与否和Lundberg-B波形成有关。结论预见性利多卡因气道给药后吸痰,能提高sTBI患者术后Lundberg-A波发生阈值,降低频次及峰值。  相似文献   
5.
陶文强  舒鑫  方海云  李常  李尹凤 《中医杂志》2011,52(15):1323-1324
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并发中枢性高热是较常见的危重征象之一,主要因丘脑下部散热中枢受损所致,是脑卒中"中性症状"的一种表现,严重影响预后。近年来我们用大黄、芒硝内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肠因广泛切除可导致吸收面积急剧减少,出现消化吸收障碍引起严重腹泻、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临床综合病症,属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小肠残余长度小于60 cm或小于1 cm/kg被认为是SBS的长度标准,术后残存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出现恶性腹泻为其功能性定义[1].针灸对吸收功能障碍类腹泻具有较好作用,笔者辨证针刺治疗22例SBS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对高血压脑出血初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4例小量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常规治疗组,各27例。常规治疗组予监护、氧疗、营养神经及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予脱水剂、降压药控制血压或手术治疗;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予针刺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分别于入院时、发病4h、6h和12h时针刺。全程血压监测,发病6h、24h时复查头颅CT,比较两组各时间段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颅内血肿变化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1)血压:在入院至发病12h时段,常规治疗组SBP、DBP、MAP升高明显,针刺组SBP、DBP、MAP升高较低,组间SBP[(164.3±21.6)mmHg vs(158.6±21.5)mmHg]、MAP[(113.4±4.9)mmHg vs(106.7±6.1)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病12h至24 h,针刺组SBP[(147.3±21.6)mmHg vs(158.4±23.5)mmHg]、MAP[(97.2±5.3)mmHg vs(106.6±5.1)mmHg]较常规治疗组回落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血肿体积:入院至发病6h,针刺组为(2.67±0.33)mL,常规治疗组增加量为(4.15±0.7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至发病24h,针刺组为(3.14±1.18)mL,常规治疗组增加量为(5.57±1.26)mL,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两组发病3天内均逐渐上升,针刺组第1天评分(38.39±6.84)与常规治疗组(42.37±7.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天后评分针刺组(24.68±5.42)与常规治疗组(29.74±7.36)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组未出现明显血压升高高峰,24h内继续出血量较少,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针刺治疗对早期脑出血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