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李宏贵  梁锐  蔡伟桐 《新中医》2020,52(23):209-210
正文: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3~14 岁儿童是高发人群,该病临床表现是以腮腺肿胀及疼痛为特点的非化脓性炎症,常可引起流行或爆发性流行[1]。全身其他腺体也可受累,可出现并发症,如脑炎[2]、睾丸炎[3]、胰腺炎[4]等。腮腺炎疫苗[5]是其主要的预防手段,但随着时间推移,免疫保护作用会有下降[6],目前,该病在治疗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7],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而中医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辨证施治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痄腮、大头瘟等范畴,现报道辨证使用中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医案 1 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儿童慢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住院及门诊的50例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简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一般对症治疗,观察组联合中药健脾补肾,凉血清心。结果观察组联合中医中药治疗后,疗效及复发次数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中医健脾补肾,凉血清心能提高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减少复发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苏神方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符合HP相关性胃炎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奥美拉唑三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苏神方治疗。2组均治疗21 d。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进行总体评价。检测2组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的水平。停药后3个月随访,观察2组患儿HP转阴率与症状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6. 00%,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2. 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胃脘疼痛、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饥不欲食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治疗前后IL-6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是,2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L-10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且2组患儿治疗前后IL-10差值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儿HP转阴率为92. 00%(46/50),对照组则为74. 00%(37/50),2组HP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此外,观察组患儿复发率为6. 00%(3/50),对照组患儿则为24. 00%(12/50),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苏神方能够有效改善HP相关性胃炎患儿的临床症状,抑制HP作用显著,且能显著减少复发率,其作用与减少IL-6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脓毒症大鼠血清降钙素原、内毒素与其肺损伤的关系。方法:选用SPF雄性大鼠4 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3组,每组15只,空白组除常规喂养外不做任何干预,假手术组大鼠则行取出盲肠、放回腹腔后缝合的操作,而模型组大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成脓毒症动物模型,分别于6、12、24h时经腹主动脉采取检测血清降钙素原与内毒素水平并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段血清降钙素原、内毒素水平以及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数值无明显差异(P0.0 5)。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的血清降钙素原、内毒素水平均明显升高(P0.0 5),各时间点PaO_2数值均降低(P0.0 5),各时间点PaCO_2数值均升高(P0.0 5)。Spearman分析显示,脓毒症大鼠血清降钙素原、内毒素水平与Pa O_2值呈负相关关系(r=-0.4 58,r=-0.67 1,P0.0 5),脓毒症大鼠血清降钙素原、内毒素水平与PaCO_2值呈正相关关系(r=0.623,r=0.564,P0.0 5)。结论:脓毒症大鼠血清降钙素原与内毒素水平越高,大鼠肺功能损伤情况越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益生菌与中医辨证法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益生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3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合理喂养,预防和纠正脱水),在此基础上,中医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别给予分证施治(湿热证者给予葛根芩连汤加减,风寒证者给予藿香正气散加减,伤食证者给予保和丸加减,脾虚证者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益生菌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思密达口服治疗,每天记录3组患儿的大便次数、性状等临床症状,于治疗后第3天及第5天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治疗3 d后,3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均达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3 d后的显效率比较,中医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益生菌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3 d和5 d后,3组患儿的腹泻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且中医治疗组在改善腹泻次数方面明显优于益生菌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治疗组的平均病程明显短于益生菌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轮状病毒肠炎,中药辨证施治疗效明确,可以更快地减少大便次数和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通腑泄热方对脓毒症大鼠肺功能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每组20只,空白对照组大鼠常规喂养,假手术组大鼠行开腹、取出盲肠后放回腹腔并缝合切口的操作,模型组与中药组大鼠行盲肠结扎穿孔术制作脓毒症模型。各中药组大鼠分别于造模成功后6 h、18 h、30 h、42 h给予相应剂量汤剂灌胃。观察48 h后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并取大鼠动脉血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进行血气分析。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各数据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而模型组死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采用中高剂量通腑泄热方灌胃干预可提高大鼠生存率;模型组大鼠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的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中药低剂量组大鼠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的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中药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大鼠CD3~+、CD4~+、CD8~+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模型组PaO_2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aCO_2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中药低剂量组大鼠PaO_2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aCO_2则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中药中剂量组与中药高剂量组大鼠PaO_2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aCO_2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2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腑泄热方可有效保护脓毒症大鼠肺功能,降低脓毒症相关性肺损伤,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起到调节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腑泄热方治疗脓毒症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组等4组,每组20只。空白对照组大鼠不予任何干预,假手术组大鼠仅进行开腹、取出盲肠后放回腹腔并缝合切口,模型组与中药组大鼠行盲肠结扎穿孔术复制脓毒症模型。中药组大鼠分别于造模成功后6、18、30、42 h给予通腑泄热方(剂量为9 g·kg~(-1)·d~(-1))灌胃。于造模后48 h,进行血气分析,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内毒素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严重的肺组织损伤,血氧分压(PaO_2)降低,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升高,外周血CD3~+、CD4~+、CD8~+细胞的表达水平降低,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内毒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经通腑泄热方治疗后,上述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通腑泄热方可抑制脓毒血症大鼠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纠正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作用,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肠道微生态学变化。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入选标准的6~36个月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共18例,中医辨证分型为湿热证10例,伤食证8例。采用16S rDNA Amplicom测序法检测,分析治疗前后大便菌群的多样性及结构变化。结果:通过香农指数与辛普森指数估算,轮状病毒肠炎在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分类单元(OTU)水平的差异分析,入选患儿治疗前,沃氏嗜胆菌属、柔嫩梭菌属明显增多,乳酸菌属减少,治疗后,乳酸菌属增多,沃氏嗜胆菌属及柔嫩梭菌属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水平上,治疗后的芽孢杆菌纲(bacilli)、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比治疗前明显增加,而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脱硫弧菌目(desulfovibrionales)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证组治疗前轮状病毒基因浓度为(72.24±29.82)ng·μL~(-1),治疗后为(72.08±22.90)ng·μL~(-1),伤食证组治疗前病毒基因浓度为(80.78±23.19)ng·μL~(-1),治疗后(78.53±15.48)ng·μL~(-1),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存在菌群紊乱,双向性的菌群如乳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韦荣球菌明显增多,经过治疗后,条件致病菌如梭菌属、弧菌类菌明显减少,乳酸菌属明显增多。中医辨证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整人体肠道菌群,增加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平衡菌群来发挥作用。但调节肠道菌群丰度及种类与轮状病毒肠炎的关系,需做进一步的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银翘清咽颗粒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及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儿科门诊收治的临床上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3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运用银翘清咽颗粒治疗,对照组运用利巴韦林颗粒治疗,疗程各为5 d。分别记录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等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CD4~+/CD8~+表达水平。结果:治疗5 d后,观察组15例,痊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15例,痊愈5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0%,经非参数检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因此,治疗后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经治疗后,观察组中CD8~+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CD4~+和CD4~+/CD8~+的表达情况与之相反,呈高于对照组的表达情况(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银翘清咽颗粒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其显著疗效可能与改善患儿免疫系统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李宏贵  赖东兰  李宜瑞 《新中医》2019,51(9):325-326
简版:正文:儿童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是一种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楚,认为跟遗传、神经递质平衡、心理环境等因素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并可伴随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它行为症状j2-31。本病在中医书籍中未见专门的记载,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瘛疚、筋惕肉咽、肝风、慢惊风等范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