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失眠是…种常见的病证。随着人们生活、社会活动环境的改变、失眠越发成为影响机体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失眠的治疗已成为医学的一大课题之一。现代医学对其治疗虽然有许多睡眠诱导剂或镇静催眠药,起效快,作用强,但存在一定的不良作用、潜在的成瘾性,部分药物价格昂贵以及疗效不够稳固等不足之处,为此很多患者寻求非药物疗法治疗本证。  相似文献   
2.
针罐背俞穴治疗高脂血症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韪 《北京中医》2000,19(6):47-48
笔者近年来运用在五脏俞和膈俞穴上针刺加拔罐的方法治疗观察高脂血症36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井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井穴是十二经脉中位于手足之端的穴位.《灵枢》将其喻作水之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故此命名.《灵枢·根结篇》中又将井穴称之为"根",更有脏腑、经气之根本的含义.可见,井穴对于周身脏腑、气血、经脉之气的调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耳穴贴压疗法对睡眠障碍为主的亚健康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分析系统对纳入的亚健康状态者的睡眠质量进行测评,PSQI达12分及以上者随机分为两组,耳穴贴压法进行干预,疗程为4周。与对照组比较探讨耳穴贴压疗法对睡眠障碍的干预作用。结果:干预4周后,耳穴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及PSQI总分均有明显下降(P<0.01),表明耳穴干预组睡眠质量有显著提高。耳穴干预组睡眠时间评分干预后虽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耳穴贴压疗法对睡眠障碍为主的亚健康状态有明显地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笔者近年来运用在五脏俞和膈俞穴上针刺加拔罐的方法治疗观察高脂血症36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概没有哪一个时代像如今这样,各种美容名目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诸多美体减肥手段也令人我们叹为观止。而当我们日益追求美容术中的高科技含量并沉迷其中时,蓦然回首,却发现小小银针折射出的熠熠光彩。  相似文献   
7.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以一或两侧眼睑下垂、复视、眼球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相当于中医文献所说的"睢目"、"侵风"(<诸病源候论>)或"睑废"(<目经大成>).此病为疑难病证,目前尚无一种特效治疗方法.笔者自1997年以来采用穴位隔姜灸的方法共治疗观察34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病证。随着人们生活、社会活动环境的改变、失眠越发成为影响机体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失眠的治疗已成为医学的一大课题之一。现代医学对其治疗虽然有许多睡眠诱导剂或镇静催眠药,起效快,作用强,但存在一定的不良作用、潜在的成瘾性,部分药物价格昂贵以及疗效不够稳固等不足之处,为此很多患者寻求非药物疗法治疗本证。既往研究中电针头部印堂、百会具有一定的抗抑郁、改善睡眠作用。为进一步观察其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在既往的临床研究基础上,我们选择失眠症的患  相似文献   
9.
朱韪 《北京中医药》2006,25(10):624-624
患者,女,52岁,初诊2006年2月6日.患者于半年来自觉睁眼、张口时肌肉和下颌关节有紧束感,并有缩唇.以上表现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多在精神紧张时加重,心情愉快时减轻,刚睡醒时症状几乎消失,其症状表现有缓慢加重趋势.在北京某院经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根据其表现确诊为Meige综合征,予以卡马西平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遂来就医,要求针灸治疗.症见:双眼睑、下颌关节及口轮匝肌肌张力偏高,未见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伴  相似文献   
10.
朱韪 《北京中医》2006,25(10):624-624
患者,女,52岁,初诊2006年2月6日。患者于半年来自觉睁眼、张口时肌肉和下颌关节有紧束感,并有缩唇。以上表现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多在精神紧张时加重,心情愉快时减轻,刚睡醒时症状几乎消失,其症状表现有缓慢加重趋势。在北京某院经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根据其表现确诊为Meige综合征,予以卡马西平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遂来就医,要求针灸治疗。症见:双眼睑、下颌关节及口轮匝肌肌张力偏高,未见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伴有面色晦暗、神情忧郁、急躁易怒、舌质淡暗、脉弦细等。中医辨证为气郁伤肝,肝风内动,气血不调,筋脉失养。治则:舒肝解郁、益脑熄风、调和气血、荣筋止痉。选用:百会、神庭、合谷、太冲、头维、下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