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65岁以上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sdLDL-C)水平与斑块性颈动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49例,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比较不同组别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sdLDL-C水平的关系.结果 无狭窄61例;有狭窄88例,其中轻度狭窄30例、中度狭窄34例,重度狭窄24例.无狭窄患者血清sdLDL-C水平明显低于有狭窄患者(P<0.05).轻度狭窄组血清水平明显低于中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明显低于重度狭窄组sdLDL-C(P<0.05).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dLDL-C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r =0.411,P<0.001).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饮酒史、吸烟史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年龄和血清sdLDL-C水平并未显示相关.结论 血清sdLDL-C水平与动脉粥样斑块性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ELISATP -IgG和RPR梅毒检测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采用ELISATP -IgG和RPR 2种试剂同时筛查献血者标本中的梅毒指标 ,结果阳性者采用TPPA法确证。结果 ELISATP -IgG检测率高于RPR ,且与TPPA确证实验完全吻合。结论 无偿献血者血液的复检采用ELISATP -IgG把关最为合适 ,能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吴江地区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和同源性。方法收集吴江地区3所综合性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MDRAB 44株,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OXA 51、OXA 23、OXA 24、OXA 58、IMP、TEM、SHV和GES,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44株MDRAB主要来源标本为痰(占93.18%),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科和神经外科,各占45.45%、27.27%和13.64%;MDRAB对米诺环素和多粘菌素B均敏感,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耐药率均为100.0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均为97.73%。44株MDRAB均检出OXA 51、OXA 23和TEM基因,其中12株菌GES基因阳性,OXA 58和SHV基因阳性各1株,未检测到OXA 24及IMP基因;MDRAB分为A—G 7个型别,分别为19、3、9、3、1、4、5株。A型主要来源于吴江地区的两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吴江第一人民医院和盛泽医院),吴江第一人民医院未发现B、D和E型;E型仅1株,分布在永鼎医院,其余型别散在分布。结论吴江地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严重,基因OXA 23和TEM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并以A、C型为主,呈克隆性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水平对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250例研究对象分为CCA-IMT增厚(A组,128例)和CCA-IMT正常(B组,122例)两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CA-IMT增厚与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评价sdLDL-C筛选颈总动脉中内膜增厚的临床效果。结果 sdLDL-C是CCA-IMT增厚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sdLDL-C对CCA-IM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79%和89%。结论sdLDL-C对CCA-IMT增厚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否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Hcy、LDL-C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采用生化法测定200例患者血清Hcy、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LDL-C、血尿酸(UA)、血糖(GLU)等指标.以高频超声确定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有无,依斑块的有无分为无斑块组102例,斑块组98例,对比两组间Hcy、血脂、血尿酸、年龄、收缩压等的差异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的比例在两组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分析方法确定患者颈动脉发生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间Hcy(14.8±5.3 vs 18.3±6.2μmol/L,P<0.01)和LDL-C(2.92±0.71 vs 3.19 ±0.89 mmol/L,P<0.05)存在明显的差异;UA(310.6 ±82.7 vs 339.3 ±89.3.μmol/L,P<0.05)、吸烟的比例(17.6% vs 33.7%,P<0.05)、收缩压(157.6±19.6 vs169.1±62.8mmHg,P<0.05)在两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而其它因素,包括年龄、性别、HDL-C、TG、TC在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和LDL-C是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的相对危险度(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471(1.039 ~1.503)和1.861(1.105 ~1.976).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缺血修饰白蛋白与其他心脏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方法 采集6小时内持续急性胸痛的患者血清标本163例,采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法(ACB法)检测其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同时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其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肌红蛋白(MYO)水平,采用酶速率法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清IMA、cTnI、MYO和CK-MB中位数水平均高于非缺血性胸痛(NICP)对照组(P<0.05).以血清IMA水平85U/mL、cTnI水平0.1 g/mL、MYO水平65.8ng/mL和CK-MB水平24U/L作为诊断ACS患者和NICP对照者的临界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83、0.72和0.76.对比IMA、cTnI、MYO与CK-MB四项指标单独检测,四者联合检测提高了ACS患者的诊断效率.结论 IMA是一种有用的、敏感的早期诊断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心脏生物学标志物.IMA、cTnI、MYO和CK-MB联合检测能够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浆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与脑卒中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12例脑卒中患者的血浆sdLDL水平,患者均经头颅CT和核磁共振检查证实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梗死54例,腔隙性脑梗死32例,脑出血26例。对照组120例,性别、年龄匹配并经严格检查排除了脑卒中。观察各组间sdLDL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对sdLDL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脑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的血浆sdLDL水平为(1.65±0.31)mmol/L和(1.13±0.21)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0.39±0.14)mmol/L(P<0.01);脑出血组的血浆sdLDL水平(0.48±0.19)mmol/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危险因素中的甘油三酯、年龄、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血浆sdLDL水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LDL/LDL>50%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OR值=3.7,95%可信区间2.672~5.214,P<0.001);sdLDL异常与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LDL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溶血对HIV抗体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定量检测4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BNP、MYO、cTnI并进行对照分析,探讨AMI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cTnI的浓度变化和三者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三者联合检测对AMI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AMI组血浆BNP、MYO、cTnl的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及早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2009年11月~2011年2月期间做过颈动脉超声的住院患者166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形成,分为斑块组(86例)和非斑块组(80例)2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所有患者血清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记录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及饮酒史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单因素比较显示,斑块组年龄、高血压病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甘油三酯水平、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非斑块组。两组间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P<0.01)、高血压病(OR=2.81,P<0.05)、糖尿病(OR=2.74,P<0.05)、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OR=3.8,P<0.001)进入回归方程,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增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血清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