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养阴活胃合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及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6只。除空白对照组常规饲养、自由进食水之外,其余5组将2 g水杨酸钠加入100 m L的30%乙醇溶液中,给大鼠灌胃,每日1次,每次3 m L,配合隔日喂食不禁水法建立大鼠萎缩性胃炎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中药治疗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喂饲养阴活胃合剂水煎剂0.74 g·kg-1·d-1、1.48 g·kg-1·d-1和2.22 g·kg-1·d-1。12 w后测定血清中IL-6、TNF-α、IFN-β及NOS2含量。结果养阴活胃合剂能够改善大鼠胃黏膜病理状态,使病变胃黏膜趋于正常。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IL-6、TNF-α、IFN-β及NOS2均明显升高(P<0.05),证明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TNF-α、IL-6、NOS2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中剂量组IFN-β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阴活胃合剂可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而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有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全面的评价黄芪建中汤及其加减治疗CAG的临床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VIP、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万方数据库、PUBMED和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查找黄芪建中汤及其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今(除外文数据库检索近10年外).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资料选取和质量评估后,采用Review Manager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项试验,涉及535例CAG患者满足纳入标准.未发现双盲实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有效性方面,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对比(OR =8.25,95% CI[6.10,10.40]).结论 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其他方法相比,黄芪建中汤治疗CAG具有很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但由于中医药疗效设计需要严谨的双盲随机对照实验予以证实,特别需要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及临床实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全面评价香砂六君子及其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万方数据库、PUBMED和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查找有关香砂六君子汤及其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4年10月(除外文数据库检索近10年外)。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资料选取和质量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项对照试验,共1 40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未发现双盲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有效性方面,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对比[OR=4.25,95%CI(3.10,5.84)]、中西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对比[OR=7.75,95%CI(2.75,21.89)]、中医联合其他方法(穴位埋线、针灸、推拿等)治疗组与中医治疗组对比[OR=7.31,95%CI(2.43,22.01)],试验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在复发率方面,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对照组相比较[OR=0.43,95%CI(0.28,0.6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香砂六君子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且复发率低。但由于中医药疗效设计需要严谨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予以证实,特别需要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及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4.
曾斌芳教授临证治疗咽痹以少阴客邪上泛、风邪犯肺客咽、脾虚湿浊痹阻、实火循经夹咽4种证型统之。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银翘散为辛凉之平剂,主风热犯肺客咽;理中汤合牡蛎泽泻散以通阳气、散水结,湿浊蕴阻之咽痹;清胃散专治实火牙痛,使以桔梗、半夏假道上行至咽,清热肃咽,取“辛开苦降”之义;黛蛤散主木火刑金之咽痹,佐以左金丸,使以桔梗循经上咽,调其所胜之气,太过者折之,取“木郁达之”之义。究其辨治用药谨防寒凉用事,避其郁遏之弊,始终不离“郁”字,其治以“辛苦开郁”为法。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颜色呈灰白色、以白相为主、黏膜变薄、血管透见等,有如草木之萎,实乃正气虚馁的镜下表现。在当今社会CAG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展模式为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  相似文献   
6.
曾斌芳教授为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指导老师,从事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研究25余年,擅长中医治疗肝胆、脾胃消化系统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和药物研究经验。曾斌芳认为新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了具有"西北燥证"外,还具有"久病入络"的两大特点,因此针对以上特点,提出养阴活血、化痰和胃的治疗原则,综合历代医家治疗本病的经验,结合临床实际配伍方剂治疗。本文对有关临床运用养阴活胃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共飨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全面分析评价半夏泻心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VIP、CBM、Pubmed、EMbase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领域杂志,时间从建库至2014年10月。搜集关于半夏泻心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并由2名评价员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估,并采用Review Manager 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6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未发现双盲试验。在临床有效性方面,中医半夏泻心汤及其加减组优于西医治疗组[RR=1.33,95%CI(1.21,1.46),P<0.000 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半夏泻心汤及其加减联合西医治疗组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RR=1.26,95%CI(1.00,1.6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半夏泻心汤及其加减方或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优于西医治疗组,但由于研究文献均为小样本和高偏倚风险的原始研究,建议今后开展样本量充足、设计合理、执行严格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养阴活胃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CAG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治疗组)和B组(对照组),A组50例使用中药配方养阴活胃合剂加味治疗,B组50例给予中成药胃复春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0.0%,B组总有效率为7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胃络血瘀证和胃阴不足证患者多见,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阴活胃合剂治疗CAG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养阴活胃合剂对CAG大鼠胃黏膜细胞TLRs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揭示养阴活胃合剂治疗CAG的治疗途径与作用靶点,分别从分子水平、蛋白水平阐述养阴活胃合剂治疗CAG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测定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观察养阴活胃合剂在抗炎方面的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及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6只。除空白对照组常规饲养、自由进食水之外,其余5组将2 g水杨酸钠加入100 mL的30%乙醇溶液中,给大鼠灌胃,1次/d,3 mL/次,配合隔日喂食不禁水法建立大鼠萎缩性胃炎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中药治疗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喂饲养阴活胃合剂水煎剂0.74 g/kg·d、1.48 g/kg·d和2.22 g/kg·d。12周后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β(IFN-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OS2)四种炎症因子含量,测定TLRs及其下游转导元件mRNA及蛋白的含量。结果:养阴活胃合剂能够改善大鼠胃黏膜病理状态,使病变胃黏膜趋于正常。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炎症因子及TLRs及其下游信号转导元件蛋白及mRN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证明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TNF-α、IL-6、NOS2含量均明显降低,阳性药物对照组及各中药剂量组对TLRs及其下游信号转导元件蛋白及mRN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养阴活胃剂量组之间比较,中药中剂量组IFN-β降低,中药高剂量组TLRs及其下游信号转导元件蛋白及mRN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养阴活胃合剂可以通过调控TLR样受体及其下游转导元件基因及蛋白水平,降低因TLRs通路激活所释放的炎症因子对胃黏膜的损伤,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2)养阴活胃合剂可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而抑制炎性反应可能有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的改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