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我院2003年8月~2007年2月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EVLT治疗342例(530条肢体)大隐静脉曲张,分析术后186条肢体出现的并发症。结果随访6个月,23条肢体皮下淤血、血肿,65条肢体静脉炎反应,20条肢体皮肤烧伤,经治疗全部治愈。77条肢体隐神经损伤(皮肤感觉异常),经治疗57条治愈,余20条好转。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经治疗好转。结论EVLT术中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根据部位适当调整激光功率,轻柔操作,术后早期活动及预防性抗凝等措施,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解毒中药配合常规治疗防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diabetic lowerextremityarterial disease,DLEAD)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行膝下动脉PTA治疗的DLEAD患者分为中药组(32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采用基础用药治疗,中药组加用益气活血、化痰解毒中药。观察患者症状体征、患肢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CPO_2)的变化,彩色超声检查受治血管。结果两组症状评分、ABI、TCPO_2和彩色超声流速检查结果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3~6个月对照组上述指标开始下降,中药治疗组疗效稳定,术后6个月中药组有效率为75.00%,ABI为0.65±0.12,TCPO_2为(68.00±4.21)mm Hg,彩色超声流速(35.00±2.11)cm/s;对照组分别为41.67%、0.44±0.12、(41.00±2.02)mm Hg、(21.00±1.85)cm/s,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痰解毒中药对DLEAD患者PTA术后再狭窄有一定临床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芪、三七对高糖环境下内皮祖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凌  杨博华  曾绩娟  王刚 《北京中医药》2010,29(10):787-789
目的 探讨黄芪、三七对高糖环境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分化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常规采集SD大鼠骨髓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BM-MNC)、贴壁扩增细胞.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Endothelial Cell Growth Supplement,ECGS)组、ECGS+中药组、中药组4组.加用药物16天后流式细胞仪检测CD31+、vWF+细胞.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药物组CD31、vWF双阳性细胞百分数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组间比较,ECGS+中药组CD31+细胞和CD31、vWF双阳性细胞百分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ECGS组CD31、vWF双阳性细胞百分数与中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GS+中药组和中药组vWF+细胞百分数显著高于ECG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CGs+中药组vWF'细胞百分数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芪、三七在高糖环境下能促进EPC向EC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祛银颗粒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及量效关系。方法:建立小鼠阴道上皮模型和鼠尾鳞片表皮模型,设生理盐水组、祛银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和甲氨喋呤(methotrexatum,MTX)组,观察各组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和促进小鼠尾部鳞片颗粒层形成的能力。结果:祛银颗粒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可以显著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P〈0.01),不同浓度祛银颗粒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高剂量组与甲氨喋呤组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效果相当。祛银颗粒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可以显著促进小鼠尾部鳞片表皮的颗粒层形成(P〈0.01),不同浓度祛银颗粒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表明祛银颗粒能够促进小鼠尾部鳞片颗粒层形成,并随剂量的增大而作用增强,但促进小鼠尾部鳞片颗粒层形成的能力均不如甲氨喋呤组。研究未发现中药组有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祛银颗粒治疗银屑病的机制与抑制表皮细胞增生和改善角化不全有关。  相似文献   
5.
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证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银屑病血热证证候形成因素。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制定银屑病患者信息调查表。用SAS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经过对35例患者主成分分析发现银屑病血热证形成的第一主成分为感染、饮酒、饮食及精神因素,第二主成分为家族史,第三主成分为潮湿,第四主成分为食物过敏,第五主成分为外界刺激等。对应调查情况发现,饮食主要是经常进食辛辣、牛羊肉、鱼虾等食物;精神因素主要为长期的工作、精神紧张;潮湿主要指久居潮湿环境中或长期于潮湿环境中工作;外界刺激则主要为接触化学刺激物。结论:银屑病血热证的证候构成要素依次为感染、饮酒、饮食、精神因素、家族史、潮湿、食物过敏和外界刺激等。  相似文献   
6.
盆、腹腔术后尿潴留是指由于盆、腹腔手术导致的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的症状,是盆、腹腔手术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此类患者有的经康复训练可不同程度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有的需长期尿袋导尿,这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不便,而长期导尿又容易引起尿路逆行感染,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和风险.所以尽快恢复盆、腹腔术后尿潴留患者的自主排尿,是临床上外科、康复科、针灸科一直以来不懈努力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SD大鼠下肢缺血模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缺血组织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方法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7只。第1组为对照组;第2~6组为模型组,将模型组大鼠左侧股总动脉结扎离断造模,分别于造模后4h、3d、1周、2周及4周5个不同时间点分离大鼠左小腿腓肠肌组织,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法检测缺血组织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2(Tie-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量。结果缺血组织Tie-2表达量在组织缺血后迅速减少,至3d时Tie-2表达量持续于较低水平,然后缓慢增加,缺血后2周时表达有较大幅度增加,但仍低于正常组织,之后有小幅度减少。缺血组织VEGF表达在缺血后4h即开始增多,至3d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至缺血后2周时表达最少,然后又缓慢回升,到缺血后4周基本接近正常组织VEGF表达量。结论在缺血组织VEGF表达上调的过程中,缺血组织完成了修复,肌组织中Tie-2表达量增多,内皮细胞数量得到增加,从而改善缺血组织供血。  相似文献   
8.
背景:组织缺血初期,机体通过代偿性调节与修复,实现血管的新生,使组织供血得以维持,在此代偿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目的:观察下肢缺血大鼠模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缺血组织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变化特点及规律。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4/11在东直门医院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分子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将4周龄雄性SD大鼠4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6组:对照组、造模后4 h、3 d、1周、2周及4周组。 方法:将模型组大鼠用100 g/L水合氯醛麻醉后行左侧股总动脉结扎离断术制作下肢缺血模型,于造模成功后4 h、3 d、1周、2周及4周抽取大鼠腹主动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清;同时分离大鼠左小腿腓肠肌组织。对照组大鼠麻醉后直接取材。 主要观察指标: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血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ELA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 结果:缺血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缺血后4 h即开始增多,3 d时达到高峰,3 d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量逐渐减少,至缺血2周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量最少,2周后缓慢回升,至缺血4周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量接近正常组织。缺血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立即下降,缺血后即刻至缺血4 h下降幅度最大,缺血4 h~1周下降幅度减少;缺血1~4周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少量增加,至缺血4周时仍显著低于正常组(P < 0.01)。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变化趋势表现为至缺血4 h迅速下降,缺血1周降至最低点,1周后缓慢升高的趋势。 结论:大鼠后肢缺血后,缺血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呈现先升高-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呈现先下降-再上升趋势,即呈现血清水平低,局部组织水平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背景:组织缺血初期,机体通过代偿性调节与修复,实现血管的新生,使组织供血得以维持,在此代偿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目的:观察下肢缺血大鼠模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缺血组织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变化特点及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4/11在东直门医院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分子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将4周龄雄性SD大鼠4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6组:对照组、造模后4h、3d、1周、2周及4周组.方法:将模型组大鼠用100g/L水合氯醛麻醉后行左侧股总动脉结扎离断术制作下肢缺血模型,于造模成功后4h、3d、1周、2周及4周抽取大鼠腹主动脉血5mL,3 000r/min离心10min后,取上清;同时分离大鼠左小腿腓肠肌组织.对照组大鼠麻醉后直接取材.主要观察指标: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血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ELA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结果:缺血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缺血后4h即开始增多,3d时达到高峰,3d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量逐渐减少,至缺血2周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量最少,2周后缓慢回升,至缺血4周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量接近正常组织.缺血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立即下降,缺血后即刻至缺血4h下降幅度最大,缺血4h~1周下降幅度减少:缺血1~4周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少量增加,至缺血4周时仍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变化趋势表现为至缺血4h迅速下降,缺血1周降至最低点,1周后缓慢升高的趋势.结论:大鼠后肢缺血后,缺血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呈现先升高-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呈现先下降-再上升趋势,即呈现血清水平低,局部组织水平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