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曾上劼 《四川中医》2009,(10):122-123
通过《内经》有关缪刺和巨刺的论述,认为只以“左刺右、右刺左”定义缪刺刺法是不准确的。又通过《辞海》考证缪刺的“缪”字,发现“缪”通“摎”或“樛”,有绞结的意思。并且根据颜师古训“缪”为“绞”的观点。认为缪刺刺法是一种使人体肢体或指端血液回流受阻,令所刺激的部位充分出血的方法。而且根据《类经》、《痧胀玉衡》等书,以及民间常用的放血方法,认为这种具有谬刺含义的缪剌方法从古至今都在运用。并简要介绍笔者在临床使用具有掺刺含义的缪刺放血方法的状况,阐述明确缪刺刺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将《痧胀玉衡》[1]有关十二经痧证的有关内容与伤寒六经证候(伤寒六经病证提纲)进行比较,认为十二经痧证不仅对伤寒六经证候有所补充,而且十二经痧证还较六经证候在热象和病势急迫上有显著的特点,掌握这些痧证特点对诊治痧证,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镵针辨     
"镵针"是<内经>中所记载的古九针之一.它的渊源和其他的针具一样,都是来源于远古的"砭石"."镵",<说文>解释是"锐器也".在<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中,都解释为古时候的一种刨土工具.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医"治未病"工作的不断开展,体质辨识以及随之而来的针对体质所施行的调体和保健方案,正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展开。当我们把体质辨识落实到具体的中医临床工作时,发现了体质辨识以及针对不同体质的调体和保健方案,有些应该从中医原理和原则上加以明确的问题。本文从体质与证候的概念出发,力求阐明体质与证候的差异与相关性、并由此联系临床提出体质辨识的具体操作,离不开中医的辨证,并提出针对体质的调体和保健的要点,应该是维护睡眠、饮食、二便正常——一种阴阳协调平衡、气机升降出入正常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5.
曾上劼 《四川中医》2007,25(3):107-108
小陷胸汤、桂枝去芍药汤是《伤寒论》太阳病篇治疗变证的两首方剂。它们的组方药物虽然不一样,而且各自的性质有寒有热。但是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类在外感病后期,由于痰热互结和胸阳不振同时导致的胸闷、背痛、怕冷、咯黄痰等症状,只要出现脉浮滑而实,病灶有明显的压痛点,每以二方合用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列举病案两则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阴火证,是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元气不足所产生的火热证候。金元医家李东垣指出阴火证的治法是“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即对阴火证的治疗,不仅要甘温补气而抑制阴火,而且还当配以升阳和泻火两法。这一治法弥补了“甘温除大热”理论之不足,更适用于临床。一、用甘温还当升阳东垣所用的甘温药多是黄芪、白术、人  相似文献   
7.
缪字与缪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上劼 《中国针灸》2008,28(11):797
缪刺是一种刺络法,是刺络法就具有放血的意义。缪刺是怎样进行刺络放血的呢?笔者认为应该考证缪字。“缪”在《辞海》有这样的解释:“通‘(ji懕)’。《汉书.外戚传下》‘即自死’。颜师古注:‘缪,绞也’”。同时《辞海》对“”字有如下解释:“绞结。《仪礼.丧服》‘殇之绖(di嚙  相似文献   
8.
经络刮痧是一种符合中医刺络泻邪理论的、归属于呀知针灸学的外治方法。笔者曾在1999年第4期的《四川中医》以及2002年第4期的《中国针灸》上,对这一观点,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并且在五年多的临床实践中,以此作指导,获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了探索经络刮痧对外周血象的影响,笔者在2001年做了经络刮痧前后的白细胞对比观察,发现经络刮痧在治疗痧证时,能对白细胞系统产生一种良性的增高刺激,而且,经络刮痧后,在粒细胞显著性增高的同时,淋细胞数也显著性增高,是最具有特点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暑滞肺络”是清代医家王孟英在注释薛生白《湿热病篇》中“暑入肺络”时提出来的。针对薛生白“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眠者,暑邪入于肺络,宜葶苈子、枇杷叶、六一散等”的论述,王氏注释道:“人但知暑伤肺气则肺虚,则不知暑滞肺络则肺实,用葶苈引滑石直泻肺邪,则病自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