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6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5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20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95篇
  2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姜黄素纳米乳的体内外药动学,并与游离的药物比较.方法 用透析法考察姜黄素纳米乳体外释放药物的特点,建立大鼠模型研究其在体内的吸收情况.结果 姜黄素纳米乳和游离姜黄素在0.1 mol·L-1盐酸和pH6.8磷酸缓冲溶液中的释药符合Higuchi模型,纳米乳的释放曲线在各种释放介质中与游离药物的相似因子均小于50;而姜黄素纳米乳的Ka和Papp在不同肠段与游离药物的相比均提高了约2倍,AUC(0-72)约是游离药物的4倍.结论 姜黄素纳米乳较游离药物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
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的特性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冉  王婷婷  李开铃  尚锐峰  宋杰  张景勍 《中草药》2020,51(6):1412-1426
近期中国及世界各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严重,目前尚无特效药。西医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在考察和试验中。中国多地用中医药治疗COVID-19临床治愈率较高,且治疗经济性较好。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在调节免疫力的同时具有抗病毒作用,在治疗COVID-19中应用较多。筛选2000-2020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明确报道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11种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甘草、广藿香、金银花、黄芩、连翘、厚朴、柴胡、板蓝根、大黄、黄芪、鱼腥草),总结了其有效成分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理化性质及药动学特性,以及在临床方剂和中成药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医药更好地用于COVID-19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反相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比卡鲁胺中的有关物质.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l.7 μm),流动相A为0.01%三氟乙酸水溶液,流动相B为0.01%三氟乙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测定波长270 nm,流速0.5 mL·min-1,柱温25℃.结果 各成分的分离度及检出灵敏度可满足有关物质的测定要求,0.253~5.06 μg·mL-1比卡鲁胺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 =0.9999).结论 所用方法专属性强、准确、简便、快速,能有效地控制比卡鲁胺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研究透明质酸修饰的尿酸酶(UC)多囊脂质体(uricase in hyaluronic acid-uricase multivesicular liposomes,UHMVLs)的体外特性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方法 采用复乳法制备UHMVLs并测定包封率及理化特性.取12只健康雄性SD大鼠,模型组采用次黄嘌呤和氧嗪酸钾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n=3),UHMVLs组(n=3)和UC组(n=3)分别于建模后尾静脉注射UHMVLs和游离UC,并以正常组(n=3)为对照,测定大鼠血清中尿酸水平.结果 UHMVLs的平均包封率为(62.48±3.87)% (n=3).UHMVLs和UC最适温度均为40℃,最适pH值分别为8.0和8.5.在同一温度(20~70℃)和pH(6.5~9.5)条件下,UHMVLs中UC的活性均高于游离UC(P<0.05).除1、36、48 h外,其余各时间点UHMVLs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血清中尿酸水平的效果均较游离UC更显著(P<0.05).结论 在相同条件下,UHMVLs不仅能提高UC的活性,还可以增强UC的稳定性;UHMVLs在大鼠体内降低血尿酸水平的能力优于游离UC.  相似文献   
6.
口源性口臭是一种常见的口腔临床病症,与口腔内厌氧菌分解代谢蛋白质,产生挥发性硫化物(VSCs)密切相关.口腔中VSCs的产生与舌苔增厚及牙周炎发生有着重要联系,针对性抑制VSCs产生也是当前减轻口源性口臭症状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口腔中VSCs的来源以及通过控制细菌及菌斑、直接作用于VSCs等手段治疗口源性口臭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中胸大肌肌皮瓣(PMMF)已逐渐被游离组织瓣替代,但是对于不愿意或不适合进行游离瓣移植的患者,对于不具备显微外科技术的单位,PMMF依旧是可靠的修复方法之一。本研究评价PMMF修复头颈部缺损术后供区的外观满意度、感觉和运动等功能,为选择PMMF修复头颈部软组织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访应用PMMF修复头颈部缺损的32例患者,评价手术对供区外观满意度、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供区术口均能一期拉拢缝合或采用临位皮瓣转移错位缝合,无明显近期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与胸大肌切断引起的上肢淋巴水肿、感觉异常及功能障碍。56.3%(18/32)的患者对供区术后肩关节运动满意,男性满意度较女性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1%(17/32)的患者对术后供区外观满意,女性患者的满意度较男性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9.4%(19/32)的患者对术后供区胸壁皮肤感觉满意,女性患者的满意度较男性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8/32)的患者对术后供区乳头感觉满意,女性患者的满意度较男性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PMMF修复头颈部缺损对胸部供区、肩关节运动和同侧上肢功能的影响有限,对男性乳头感觉有影响,对女性胸壁皮肤感觉和外观有影响,但均可以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中胸大肌肌皮瓣(PMMF)已逐渐被游离组织瓣替代,但是对于不愿意或不适合做游离瓣移植的患者,对于不具备显微外科技术的单位,PMMF依旧是可靠的修复方法之一。本研究总结PMMF修复头颈部术后所致大型组织缺损的体会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2例因头颈肿瘤手术治疗导致头颈部大型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PMMF同期修复。结果32例胸大肌肌皮瓣中30例完全成活,2例肌皮瓣远心端部分皮肤坏死。所有组织缺损,外形,患者术后语音和吞咽功能得到修复,在指南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后续治疗。所有患者供区术口均能一期拉拢缝合或采用临位皮瓣转移错位缝合,无明显近期并发症。结论胸大肌肌皮瓣解剖变异较小,血供可靠,皮瓣制作简便安全,组织量大,是同期整复头颈部大型组织缺损的合适材料。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硝苯地平调控铜绿假单胞菌(PA)群体感应(QS)系统抑制毒力因子的表达。方法:应用倍比稀释法测定硝苯地平对PA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设置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体外构建适宜环境,培养菌株24 h,测定600 nm处硝苯地平对PA增殖的影响,并绘制生长曲线;蛋白水解酶实验测定硝苯地平对PA蛋白水解酶的抑制作用;弹性蛋白酶实验测定硝苯地平对PA弹性蛋白酶的抑制作用;绿脓毒素实验测定硝苯地平对PA绿脓毒素的抑制作用。结果:硝苯地平在体外对PA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硝苯地平抗PA的MIC为256μg·ml-1;生长曲线显示,加样4 h时后,硝苯地平浓度为256,128,64,32μg·ml-1时可明显抑制PA生长(P<0.05或P<0.01);毒力因子表达实验中,硝苯地平浓度为512,256,128,64,32,16,8μg·ml-1时可明显抑制蛋白水解酶和弹性蛋白酶的活性(P<0.05或P<0.01),硝苯地平浓度为512,256,128,64,32,16μg·ml-1时可明显抑制绿脓毒素的表达(P<0.05或P<0.01);且硝苯地平对PA毒力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表现出浓度依赖性。结论:硝苯地平可调控QS系统抑制PA毒力因子表达的作用,在体外可有效抑制PA的生长,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抗菌增效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尤其是增强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9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9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形态学特征及强化方式,测量肿瘤平扫及双期增强CT值,计算净强化值,并与16例多形性腺瘤和16例腺淋巴瘤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腮腺基底细胞腺瘤CT平扫均表现为腮腺内单发的类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呈均匀的稍高密度,平均CT值约(38.2±9.1)HU,与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平扫CT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动脉期净强化值约(54.9±8.6)HU,静脉期强化程度持续增加,净强化值约(63.0±10.7)HU。动脉期: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高于多形性腺瘤(P<0.01),但与腺淋巴瘤无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均高于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P<0.01)。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为腮腺单发病灶,多发生于浅叶,边缘规则,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且呈"快进慢出"持续、渐进性强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