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女性,1岁零11个月,因发热4d,面色苍白伴精神欠佳1d,于2006年12月26日入院。4d前无诱因发热(39.6℃),无抽搐、呕吐、腹泻、咳嗽、皮疹等症状。1d前出现面色苍白、精神不振,无烦躁。既往体健,发育正常。无外伤史,无有毒食物和药物服用及接触史。入院查体:T38.3℃,咽部充血,颈  相似文献   
2.
树突细胞是一种专职性抗原呈递细胞,在感染性疾病、肿瘤、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树突细胞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提高和削弱机体抵抗感染性疾病能力的双重作用。该文仅就树突细胞与病毒、细菌和原虫等感染相互关系中的分子免疫学机制及其在疫苗研发中的积极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树突状细胞(DC)促进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脐血单个核细胞,经贴壁法获得脐血贴壁的单个核细胞,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体外诱导分化为脐血DC。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DC,MTT法检测DC活化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试验组加DC,DC与肿瘤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0∶1、50∶1、100∶1,对照组不加DC。结果表明:脐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诱导后,第15天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典型形态的DC。荧光显微镜下,CD1a+细胞率为(43.12±5.83)%。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DC刺激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均高于对照组,差别均具有显著性(P〈0.01)。100∶1组与50∶1组比较,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1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低于20∶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0∶1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低于20∶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细胞因子诱导分化培养的DC可促进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5至2010年1月5日我院儿科病房诊治的4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用咽拭子取呼吸道标本,冰壶保存立即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室,以实时逆转录核酸扩增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timeRT-PCR)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 4例患儿发病早期均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无特异性表现。4例均有发热,轻微咳嗽,肺部炎症体征不明显。2例有咽痛。所有病例均无呕吐腹泻症状。从起病到临床症状加重的时间为2~4d,表现为呼吸困难。4例均有Ⅰ型呼吸衰竭,采用CPAP面罩无创通气。血常规起病时3例白细胞计数减少,仅1例明显增高。3例起病3~4d,胸片示一侧肺部片状阴影,2d后片状阴影大面积融合;1例起病第2天,胸片和肺部CT示左肺上叶肺不张、左中下肺炎、左侧胸腔积液。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肥胖是容易发展成重症病例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5~9岁的患儿容易成为重症病例。提高认识,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是降低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预防儿童早期(0~3岁)肥胖的途径和方法,降低要幼儿肥胖发生率.[方法]医院系统保健门诊及健康促进中心,监测2004年6月~2005年5月间出生的仅作系统保健(对照组)或是系统保健加健康促进服务(预防组).两组健康管理儿童的超重和肥胖发生发展情况,一直到3周岁.[结果]两组全程参与健康管理、有完整资料记载的儿童分别为1 442人和1 021人,其主要年龄段体质指数数值、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大都差异有显著性,即肥胖预防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儿童在常规保健基础上,提供的健康促进服务,能有效预防儿童早期肥胖的发生和发展,并对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到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肥胖婴儿与亚临床佝偻病的关系。方法:从儿保科5万余例查体儿童中随机抽取资料完整的226例,依据体重指数分成3组,利用佝偻病相关指标如骨碱性磷酸酶、微量血钙、钙营养敏感区超声检查和临床简易诊断,结合病史和症状做出亚临床佝偻病的诊断,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肥胖组婴儿骨碱性磷酸酶、高频超声下钙营养敏感区变化、低血钙发生率等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儿和瘦婴儿,简易临床诊断率亦明显低于二者,仅有9.1%。肥胖婴儿、正常儿、瘦婴儿的亚临床佝偻病发病率分别是90.6%、65.9%和46.4%,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肥胖婴儿较正常儿和瘦婴儿有更高的亚临床佝偻病发病率,低血钙发生率也高。提示防治佝偻病,对肥胖婴儿尤应重视,不但要补充维生素D,同时应给予充足的钙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祛风蠲饮汤联合掌小横纹穴按摩治疗风痰阻肺证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疗效。方法 风痰阻肺证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儿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均接受支气管哮喘常规治疗,常规组同时接受掌小横纹穴按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饮用祛风蠲饮汤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学相关指标[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免疫球蛋白E(IgE)],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咳嗽咳痰、喘息气急以及胸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咳嗽咳痰、喘息气急以及胸闷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患儿咳嗽咳痰评分(2.85±0.51)分、喘息气急评分(2.12±0.42)分以及胸闷评分(1.87±0.3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4±0.47)、(2.64±0.59)、(2.54±0.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EO%、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患有小儿肺炎的患儿,对其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以后,对该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2018年5月-2019年4月随机对180例患有小儿肺炎的患儿进行研究,其中90例患儿采用常规治疗,记为对比组,其余90例患儿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记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率、症状消退时间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度等。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均优于对比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效率为94.44%(85/90);对比组患儿的治疗总效率为78.89%(71/90),对比可知观察组存在有显著优势,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患有小儿肺炎的患儿,对其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以后,能够使疾病得到良好控制,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流感样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探讨其在评价流感样患儿疾病发展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6个月-3岁流感样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有无并发症分为轻症组80例和重症组45例。对照组55例为同期行体格检查的正常儿童。比较3组血淋巴细胞亚群、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以及2组患儿早期和治愈出院时的淋巴细胞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症组患儿的早期淋巴细胞总计数[(2.54±1.67)×10^9/L]、红细胞沉降率[(20.17±12.91)mm/h]、CD3+[(1.65±0.68)×10^9/L]、CD4^+[(0.87±0.48)×10^9/L]、CD4/CD8[(0.96±0.41)×10^9/L]与轻症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反应蛋白在轻症、重症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出院时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流感样患儿体内存在暂时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病情重,易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患轻度胃肠炎的部分小儿会出现惊厥。近年来也有类似报道,有人命名为轻度胃肠炎并发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在进行临床观察后,发现有多个病例再次复发,和文献资料不符,也不符合良性特点,为了增加对本病的认识,现总结我院自1998年10月至2006年12月此类病例2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