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探究肺腺癌耐药后转化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机制,报道2例肺腺癌患者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酶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治疗耐药后,转化为SCLC的治疗过程,同时复习肺腺癌耐药转化SCLC的相关文献.方法 采集2例患者基线时与疾病进展时的组织或血液,进行二代基因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根据基因检测结果 ,进行临床治疗.结果 经EGFR-TKIs治疗后,肺腺癌可向SCLC转化;2例患者均伴有TP53突变,其中一位患者在SCLC转化后存在TP53和RB1共突变;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波动对治疗反应和肿瘤进展是一致的.结论 SCLC转化是EGFR-TKIs耐药机制之一;TP53和RB1基因同时突变提示SCLC转化的风险提高;NGS和NSE的动态监测有助于预测SCLC转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飞行人员肾癌的临床特征,提高飞行人员肾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21年2月经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13例飞行人员肾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3例病例中大部分经体检发现发病年龄25~54岁,中位年龄43岁,中位飞行时间4 100 h,无任何临床和不适症状,仅有1例以腰部疼痛及肉眼血尿为临床症状,双肾均可发生肾癌,组织学类型以透明细胞癌为主,病理学分级均为1~2级,均属于T1分期。经统计发现年龄与肿瘤部位相关。结论 飞行人员肾癌早期无临床症状,通过本研究明确飞行人员肾癌的临床特征,发现飞行人员发生肾癌的高危因素,从而有效延长飞行人员的飞行寿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全血细胞计数参数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胃癌前病变患者,其中肠化生(AGIM组)4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组)8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组)87例及胃癌患者(GC组)74例,另选择68例正常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NC组),分析比较不同组别全血细胞参数指标.结果:HGIN组、G...  相似文献   
4.
晋颖  汪湃  冯世兵 《临床荟萃》2021,36(3):233-23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与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856例,其中471例病理检出癌前病变的患者为病例组,385例未检出癌前病变的患者为对照组.病例组按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157例,肠化(IM)组153例,低级别上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多发骨转移伴随严重骨痛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对多线治疗失败,一般支持对症治疗无效的晚期癌症患者采用培美曲塞500 mg/m2单药或联合奈达铂80 mg/m2,每3周1次;对体质较差者培美曲塞200 mg+奥沙利铂40 mg每周1次。结果共收治4例患者,其中疼痛减轻显效者3例,有效者1例。化疗2-6周后骨痛开始缓解,饮食睡眠改善,体重增加,3-13周后止痛药减量。结论以培美曲塞为主的化疗治疗体质评分较差的晚期骨转移骨痛患者安全有效,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基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原发灶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和间质中CD8+T细胞浸润的免疫微环境分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 月到2018 年7 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74 例NSCLC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有EGFR基因检测结果、未接受放化疗及靶向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中PD-L1 表达及间质中CD8+T细胞浸润,分别分析PD-L1、CD8+T细胞及基于两者的免疫微环境分型与病理参数和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NSCLC患者原发灶组织中PD-L1 表达在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吸烟史、EFGR突变组中有明显差异(均P<0.05),CD8+T细胞浸润在不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各组中有明显差异(均P<0.05);PD-L1 表达与EGFR突变显著相关(P=0.000),而CD8+T细胞浸润与EGFR突变不相关(P=0.605)。EGFR野生型患者免疫微环境以CD8+ PD-L1(+ Ⅰ型)为主、突变型以CD8- PD-L1(- Ⅱ型)及CD8+ PD-L1(- Ⅳ型)为主。免疫微环境分型在不同EGFR突变、吸烟史、病理分化程度的各组中分布有明显差异(均P<0.05),且与EGFR突变显著相关(P<0.05)。随访显示处于无病生存期、复发转移和死亡患者中分别以Ⅰ型、Ⅱ型和Ⅰ型最多。结论:本组NSCLC患者肿瘤免疫微环境分型分布主要以Ⅰ型最多、Ⅲ型最少,其分型与EGFR突变、吸烟史及病理分化有关;EGFR突变患者以CD8+ PD-L1(- Ⅱ)型和CD8+ PD-L1(- Ⅳ型)为主,且与PD-L1低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及规律,探究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随机抽取1996年1月~200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病例1526例,建立患者临床资料Access数据库。选取年龄、肿痛部位、肿瘤长度、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脉管痈栓、周围器官受侵和标长残端8个临床特征因素,对每一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包括胸腔和腹腔;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和胸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上下双向;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食管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和胃左动脉淋巴结转移,其转移率和转移度均显著高于胸上段和胸中段食管癌(P〈0.0125)。贲门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程度显著高于胸段食管癌贲门癌组贲门旁和胃左动脉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显著高于食管癌组(P〈0.05);贲门癌胸腔食管旁淋巴结也易发生转移,转移程度与胸段食管癌相似食管旁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在贲门癌和胸段食管癌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肿瘤长度、浸润深度、脉管瘤栓、标本残端情况对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及胸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上下双向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胸腔、腹腔淋巴结转移,贲门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腹腔,食管旁淋巴结也易出现转移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清扫应引起重视,胃左动脉淋巴结同样是清扫中最需要关注的,贲门癌食管旁淋巴结的清扫不容忽视随着肿瘤长度、浸润深度的增加以及脉管瘤栓和残端癌细胞的出现,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肝硬化、肝癌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探讨其鉴别诊断意义及肝病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ACL-7000检测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出样本含量(不同临床分期的肝硬化35例及肝癌28例、健康对照组25例)。结果肝硬化组代偿期及失代偿期组、肝癌Ⅰ、Ⅱ期及Ⅲ期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肝硬化、肝癌各临床分期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肝硬化代偿期组与肝癌Ⅰ、Ⅱ期组、肝硬化失代偿与肝癌Ⅲ期之间的D-二聚体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肝硬化、肝癌各临床分期患者明显增高,病情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血浆二聚体含量越高,肝硬化与肝癌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故对肝硬化与肝癌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ET-CT和CT在肺癌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18例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近期组(8例)术后10d及10d以内接受PET-CT和CT检查,远期组(10例)术后2个月接受PET-CT和CT检查,比较两组PET-CT与CT在射频消融术后评价疗效的差异.结果 射频消融术后CT的评价结果100.00%( 18/18)为病灶稳定.而PET-CT评价33.33%(6/18)为完全缓解,66.67%(12/18)为部分缓解,近期组37.50%( 3/8)为完全缓解,62.50%( 5/8)为部分缓解,远期组30.00% (3/10)为完全缓解,70.00%(7/10)为部分缓解.结论 在肺癌射频消融术后评价中,PET-CT较CT更加精确,早期PET-CT检查和远期PET-CT评价结果相近,均可准确评估疗效,因此早期PET-CT检查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