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大黄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物,功效众多,应用广泛,是一味妇科良药。但近年在临床应用中,由于其药效峻猛,用量用法稍有不当便会导致患者出现腹泻等副作用,所以影响了大黄的在临床的使用。而其炮制方法也影响着大黄临床应用的效果。从大黄的历史源流,在妇科、内科等得临床应用以及炮制与应用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详细的阐述了大黄的临床应用及其与炮制的关系。旨在让临床医师更好的掌握大黄的使用规律,并在应用时注意不同炮制品的应用各异,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拟滋阴养肾方对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60例不明原因不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于经期第5 d开始治疗,对照组口服克罗米芬,连用5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滋阴养肾汤剂,连用21 d。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RI、PI、内膜形态学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RI、PI、内膜形态学均获得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滋阴养肾方能显著改善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盆腔炎患者的感染因素及解脲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158例盆腔炎患者和158例正常体检者,采集宫颈分泌物分别检测Uu、Ct,同时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盆腔炎患者患有性传播疾病(STD)、流产≥3次、性伴侣≥3个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盆腔炎组患者Uu、Ct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u、Ct感染为盆腔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对于盆腔炎患者应重视对Uu、Ct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过中药预处理后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术(IUI)的手术疗效。方法:本中心2009年6月—2012年1月拟接受夫精(IUI)的病例共172周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启动周期前予以中药辨证调理,对照组直接进入周期,两组病例均采用常规HMG(尿促性素)、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方案。结果:治疗组在提高周期妊娠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值=0.02<0.05,有显著意义。结论:IUI术前应用中药预处理使机体阴阳气血趋于相对平稳状态,使手术疗效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与分析补肾养血膏方对女性卵巢功能减退的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卵巢功能减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以胚宝胶囊治疗,治疗组提供补肾养血膏方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清性激素[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与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窦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8.33%,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LH(7.53±1.04)m IU/ml、FSH(8.78±3.15)m IU/ml、E2(59.66±5.04)pg/ml低于对照组的(9.88±2.54)m IU/ml、(10.47±3.11)m IU/ml、(71.63±6.11)pg/ml,而AMH(2.36±0.34)ng/ml高于对照组的(1.69±0.48)ng/ml,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子宫内膜厚度(8.74±1.04)mm与窦卵泡数(5.74±0.25)个均大于对照组的(6....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单侧隐睾症睾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方法:抽提6例单侧隐睾症患者和3例正常生育男性患者睾丸组织中mRNA,反转录后,探针标记cDNA。使用高通量cDNA微阵列人类全基因表达谱基因芯片(45 034个基因)检测睾丸组织基因表达谱。差异表达基因在MAS系统中进行Path-way和GO分析。结果:Ratio>3.0或<0.33的数据项为差异表达的基因,单侧隐睾症患者睾丸生精组织中共检测到34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60个,主要分布在1、15、5和19号染色体,集中在细胞周期、纤毛或鞭毛运动、DNA复制等聚类。下调基因286个,主要分布在1、19、16和11号染色体等,集中在精子发生和抗凋亡相关的基因聚类中。结论:单侧隐睾症涉及多功能基因表达的变化;单侧隐睾症睾丸基因表达谱的建立可为分析单侧隐睾症的遗传因素和探讨其生精功能异常的病因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