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5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94篇
内科学   53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203篇
预防医学   62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65篇
  4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五味子根、茎、叶及果多糖对D-半乳糖所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方法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组、模型组、五味子根多糖组、茎多糖组、叶多糖组及果多糖组,分别给予蒸馏水及总糖含量为35mg/kg的根、茎、叶及果粗多糖灌胃,30min后除空白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他组均皮下注射300mg/kg剂量D-半乳糖,每日1次,持续6周。通过避暗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在避暗穿梭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避暗潜伏期显著缩短,避暗穿梭次数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五味子根、茎和果多糖组小鼠避暗潜伏期显著延长,避暗穿梭次数显著减少(P<0.01)。Morris水迷宫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空间探索潜伏期显著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著缩短,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五味子根、茎及果多糖组小鼠空间探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P<0.01);五味子茎及果多糖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著延长(P<0.01),根及叶多糖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五味子茎及果多糖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1)。结论五味子根、茎及果多糖对D-半乳糖所致鼠学习记忆障碍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小儿泌尿外科的临床中,常会遇到下列棘手问题:对经体检、B超、CT、MRI等检查都未发现睾丸的双侧隐睾患儿是否需手术探查以与无睾的鉴别:对外阴模棱两可的两性畸形患儿是否需手术探查以明确何种性腺的存在:如睾丸存在.应如何检测此类儿童的睾丸功能等。随着医学发展,血清苗勒抑制物(Miillerian inhibiting substance,MIS)浓度测定将成为一项新型的诊断方法.用以解决上述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3.
李晔  陈珏 《浙江医学》1997,19(5):281-282
对一般情况较差或伴有严重伴发病而不能耐受急症胆囊摘除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或因其它原因拒绝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处理非常棘手。我们自1991年以来,对15例有上述情况的病人进行了超声导向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BD),感染迅速得到控制,临床症状缓解,其中9例择期施行胆囊摘除术,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蠕形螨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广州医学院2001级大学生人体蠕形螨的感染情况,探讨蠕形螨感染与皮肤疾病、宿舍分布的关系。方法采用透明胶纸粘贴法对468名在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进行调查,同时观察其面部皮肤状况,询问其所住宿舍状况并记录于调查表内。结果广州医学院2001级大学生468人,检出人体蠕形螨者85人,感染率18.16%。男学生感染率为18.37%(52/283人),女学生为17.84%(33/185人),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学生来源地看,城镇学生感染率为15.94%(51/320人),农村学生为22.97%(34/148人),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者的感染度以每条透明胶纸1~3条虫为多,占87.06%(74/85人)。检获的螨大多为毛囊蠕形螨,占70.59%(60/85人),单一感染皮脂蠕形螨仅15.29%(13/85人),两者混合感染为14.12%(12/85人)。面部有痤疮、毛囊炎或毛囊扩张者蠕形螨感染率均高于面部皮肤正常、有痒感者(P<0.05);有痒感者蠕形螨感染率与面部皮肤正常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蠕形螨者具有显著的宿舍聚集性(P<0.01)。结论广州医学院2001级大学生人体蠕形螨感染较为普遍。感染大多为毛囊蠕形螨,少数为皮脂蠕形螨及两者混合感染,两种蠕形螨的感染度都属轻度。蠕形螨感染可能是痤疮、毛囊炎或毛囊扩张等皮肤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蠕形螨感染可以通过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预防乳腺增生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方法将62例乳腺增生区段术后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半数,对照组术后按常规要求定期检查,不施加任何干预;观察组在定期检查期间接受健康教育。随访24个月后,作两组复发率比较。结果:2年内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健康教育的实施使患者正确地掌握乳腺病的预防以及手术治疗后的保健知识,缓解紧张、消除心理压力等致病因素,对预防乳腺增生术后复发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长效β2激动剂福莫特罗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临床研究观察口报福莫特罗对哮喘症状、肺功能的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试验包括1周的预疗期和4周的治疗期,试验期间病人规律使用原有抗炎药物。疗效指标包括哮喘症状评分、肺功能和缓解症状所需使用β2激动剂的剂量。结果:服药后第1周肺通气功能即出现明显改善,喘息、睡眠、日常生活评分明显增加,服药后第3周β2激动剂喷雾需要量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结论:福莫特罗为一安全有效的哮喘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青霉素治疗颌面部严重多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颌面部严重多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青霉素治疗,观察组给予地塞米松联合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治疗后肝脏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并发症发生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1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未出现明显肝脏毒副反应。结论:地塞米松联合青霉素治疗颌面部严重多间隙感染,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治疗后未出现明显肝脏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0年-2013年吴兴区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甲肝、戊肝的感染状况,寻找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甲肝和戊肝的相关性,为预防与控制相关传染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2013年吴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业人员在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2013年共体检93 307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不合格1 359人,总不合格率为1.46%;其中男性不合格892人,不合格率为3.46%;女性不合格467人,不合格率为0.69%;抗HAV-Ig M总阳性11人,总阳性率为0.012%,其中男性阳性率为0.035%,女性阳性率为0.003%;抗HEV-Ig M总阳性79人,总阳性率为0.085%,其中男性阳性率为0.174%,女性阳性率为0.050%。结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不合格率高,甲肝、戊肝阳性率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甲肝、戊肝为非正相关关系;戊肝阳性率高于甲肝,应重视对从业人员的定期健康体检,并应加大宣传力度,对从事服务行业未接种疫苗的从业人员进行免疫接种,以保护密切接触者和危险人群。  相似文献   
10.
电刺激神经干后可于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以及潜伏期长于CMAP的各种晚反应,包括F波、H反射及A波等。随着刺激部位和刺激强度的改变,这些晚反应的潜伏期可发生变化。F波是最常见且临床应用最多的晚反应,主要用于研究运动神经近端病变[1]。 H 反射也广泛应用于临床。A波包括两种,一种是轴索反射(motor axon reflex ,MAR),次强刺激时潜伏期和波形恒定,超强刺激时消失;另一种是超强刺激A波,在不同刺激强度均可出现,随着刺激强度增加,A波不消失;在常规F波检测时有时可记录到,较M AR更为常见,又称为间接双重放电(indirect double dis‐charge ,IDD )或周围神经晚波(peripheral late wave ,PLW)[2‐4]。A 波的定义和方法学尚不统一, A波的产生机制以及临床和电生理意义尚不十分明确。本文拟对A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