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周期性麻痹又称周期性瘫痪,是由于编码Ca离子通道常染色体基因突变引起的骨骼肌离子通道病,并以与钾离子代谢异常有关的反复发作的骨骼肌无力或瘫痪为特征的疾病。钾摄入量不足及钾排泄过量均可诱发本病,体内Na^+-k^+-ATPase酶活性的增高也与本病的发生有关。为此,我们测定了46例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发作期和恢复期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变化及红细胞内外钾浓度、血液PH值,研究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社区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医院感染MRSA的耐药率,了解其耐药趋势,为临床对MRSA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筛选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2年从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不重复MRSA菌株,采用MicroScan PC 12或PC 20鉴定药敏复合板进行鉴定和药敏实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制定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社区感染MRSA与医院感染MRSA两组,比较分析两组的耐药率。结果社区感染MRSA与医院感染MRSA的感染部位显著不同,痰、伤口分泌物是其主要标本来源。医院感染MRSA多见于痰和伤口分泌物,痰标本由2009年的30例上升到2012年的103例,伤口分泌物标本由2009年的4例上升到2012年的28例,增幅较为显著;医院感染MRSA的耐药性普遍高于社区感染MRSA,其中对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利福平的耐药性显著高于社区感染MRSA。结论医院感染MRSA的耐药性高于社区感染MRSA,社区感染MRSA的耐药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本院2008~2013年确诊梅毒患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2013年间1100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院共有梅毒患者1100例,占性病报告总数的13.53%,其中本县梅毒患者627例,平均每年发病率为57%,且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县患者从2008年的85例一直上升到2013年的171例,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19~48岁,且女性多于男性,文化程度较低,多为中学学历水平。结论梅毒这种疾病传染速度非常快,必须加大对高危人群有关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才能控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痰结核杆菌检验的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惠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肺结核患者30例,采集患者的痰液作为方法比对样本,进行涂片镜检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两种方法同时检验,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检验方法;结果:涂片镜检检出结核杆菌阳性例数为8例,阳性率为26.67%;PCR检出阳性例数为23例,阳性率为76.67%。PCR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痰涂片镜检检出的阳性率,两种方法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R具有敏感度高、特异性强、速度快等优点,在肺结核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减轻了患者所承受的经济压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V71和Cox A16病毒的RT-PCR检测在早期诊断与预防手足口病传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间疑似手足口病患儿120例纳入疑似组,同期排除手足口病诊断患儿100例纳入对照组,均行粪便RTPCR检测,比较两组EV、EV71、Cox A16的检出率。结果疑似组的EV、EV71、Cox A16和EV71联合Cox A16检出率分别为100.0%、37.5%、31.7%和11.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0%、0.0%、0.0%和0.0%,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V71和Cox A16的RT-PCR检测对于早期评价手足口病发病作用明显,有利于早期发现和隔离患儿,预防疫情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原发性周期性麻痹(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HOKPP)患者红细胞膜Na-K-ATPase的活性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1月广东省惠东县妇幼保健院及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周期性麻痹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同期健康40例对照组,测定血钾、激素水平和Na-K-ATPase活性指数,分析发作期胰岛素与Na-K-ATPase活性,发作期、恢复期血钾与Na-K-ATPase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发作期与恢复期的胰岛素、皮质醇、睾酮、生长激素、血钾、Na-K-ATPase活性均有显著变化(P<0.05),而研究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同时,研究组发作期胰岛素与Na-K-ATPase活性为正相关(R=0.047,P〈0.001),发作期、恢复期血钾与Na-K-ATPase活性为负相关(R=-0.391,P〈0.001)。结论胰岛素和血钾水平是影响原发性周期性麻痹患者Na-K-ATPase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周期性瘫痪是一种骨骼肌弛缓性瘫痪疾病,反复发作,发作时常伴有血清钾含量的变化,其中低钾型周期性瘫痪(HOPP)较为多见[1]。伴有血清钾降低的发作性肌无力是 HOPP 患者的主要特征,补钾后症状能迅速得到缓解。本文通过检测 HOPP 患者的血清钾、血清肌酶及红细胞内钾,旨在探讨其中的关系及变化规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红细胞内外钾浓度、血液pH值和Na+-K+-ATP酶活性,观察其血液pH值的变化对红细胞内外钾浓度的影响,及Na+-K+-ATP酶活性的变化对红细胞内外钾浓度变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磷钼酸比色法测定46例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发作期和恢复期及40例健康人的Na+-K+-ATPase(简称NKA),同时测定患者发作期和恢复期血pH值、红细胞内钾和红细胞血清钾等项目.结果 ①周期性麻痹患者发作期NKA显著高于恢复期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恢复期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发作期pH值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③发作期红细胞内钾和恢复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期血清钾和恢复期血清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发作期NKA活性增加可导致血K+降低,同时引起血pH值降低;红细胞内钾的浓度变化不大,但会影响pH值的改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